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50页 |
1 无脊椎动物的先天性免疫 | 第14-18页 |
·非己的识别(Recognition of non-self) | 第15-16页 |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 | 第15页 |
·模式识别受体 | 第15-16页 |
·免疫信号的调整和放大(Signal modulation and amplification) | 第16-17页 |
·丝氨酸蛋白酶级联反应(Serine protease cascades) | 第17页 |
·免疫信号转导的途径(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 第17页 |
·病原体的清除(Pathogen elimination) | 第17-18页 |
·物理屏障 | 第18页 |
·细胞免疫 | 第18页 |
·体液免疫 | 第18页 |
2 贝类免疫防御机制 | 第18-28页 |
·贝类的细胞免疫 | 第19-25页 |
·贝类血细胞的分类 | 第20-21页 |
·血细胞功能 | 第21-25页 |
·细胞吞噬 | 第21-22页 |
·呼吸爆发 | 第22-23页 |
·炎症和伤口修复 | 第23-24页 |
·血细胞聚集 | 第24页 |
·血细胞增生 | 第24-25页 |
·包囊作用 | 第25页 |
·贝类的体液免疫 | 第25-28页 |
·水解酶类 | 第25-27页 |
·溶菌酶 | 第26页 |
·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 | 第26页 |
·葡萄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 | 第26-27页 |
·氧化酶和抗氧化酶类 | 第27-28页 |
·凝集素 | 第28页 |
·溶血素(hemolysin) | 第28页 |
·抗菌肽 | 第28页 |
3 环境污染对贝类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28-29页 |
4 贝类免疫系统对病原刺激的应答 | 第29-30页 |
5 热休克蛋白 | 第30-45页 |
·热休克蛋白的分类及命名 | 第31页 |
·热休克蛋白的分布 | 第31-33页 |
·热休克蛋白的分子结构特征 | 第33-36页 |
·HSP70 家族 | 第33-34页 |
·HSP90 家族 | 第34-36页 |
·热休克蛋白基因及表达调控 | 第36-38页 |
·热休克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s, HSF) | 第36页 |
·热休克元件(heat shock elements, HSE) | 第36-37页 |
·HSPs 基因转录激活的过程 | 第37-38页 |
·转录后水平(翻译水平)的调控 | 第38页 |
·热休克蛋白的诱导因素 | 第38-39页 |
·热休克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第39-43页 |
·分子伴侣 | 第39-40页 |
·免疫应答 | 第40页 |
·机体保护功能 | 第40-41页 |
·胚胎发育 | 第41-42页 |
·稳定细胞结构 | 第42页 |
·抗氧化作用 | 第42页 |
·调节细胞凋亡 | 第42-43页 |
·贝类的热休克蛋白研究进展 | 第43-45页 |
6 我国扇贝养殖的现状 | 第45-49页 |
·我国扇贝养殖业面临的问题 | 第45-46页 |
·原因及解决办法 | 第46-49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9-50页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49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49-5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50-67页 |
1 材料 | 第50-52页 |
·实验样品及样品处理 | 第50-51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5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1-52页 |
2 方法 | 第52-67页 |
·扇贝总 RNA 提取 | 第52-53页 |
·实验用品的预处理 | 第52页 |
·扇贝总RNA 提取 | 第52-53页 |
·DNase I 消化 | 第53页 |
·cDNA 文库的构建及序列分析 | 第53页 |
·cDNA 文库的构建 | 第53页 |
·序列分析与目的基因片段的获得 | 第53页 |
·RACE 获得全长cDNA 序列 | 第53-56页 |
·扇贝cDNA 模板第一链的合成 | 第54页 |
·PCR 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 第54页 |
·3' RACE 扩增 | 第54-55页 |
·5' RACE 扩增 | 第55-56页 |
·琼脂糖凝胶纯化PCR 产物 | 第56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连接及转化 | 第56-57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6-57页 |
·连接反应 | 第57页 |
·转化 | 第57页 |
·目的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7-58页 |
·荧光实时定量PCR(Florescent 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 第58-61页 |
·荧光实时定量PCR 的原理 | 第58-60页 |
·荧光实时定量PCR 的引物设计 | 第60-61页 |
·荧光实时定量PCR 检测环境胁迫下目的基因的表达 | 第61页 |
·流式细胞术 | 第61-65页 |
·血淋巴的制备 | 第62页 |
·荧光微球悬液的制备 | 第62页 |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吞噬率 | 第62-64页 |
·细胞死亡率的测定 | 第64页 |
·呼吸爆发的测定 | 第64-65页 |
·栉孔扇贝与海湾扇贝部分体液免疫指标的测定 | 第65-67页 |
·样品制备 | 第65-66页 |
·SOD 活性的测定 | 第66页 |
·ACP 活性的测定 | 第66页 |
·MDA 含量的测定 | 第66-67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67-93页 |
1 非胁迫条件下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免疫防御特性的比较研究 | 第67-69页 |
·血细胞的死亡率 | 第67页 |
·细胞吞噬率 | 第67页 |
·呼吸爆发 | 第67-68页 |
·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ACP、SOD 活性,MDA 含量的比较 | 第68页 |
·鳗弧菌感染后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累积死亡率的比较 | 第68-69页 |
2 Pb~(2+)污染条件下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免疫防御特性的比较研究 | 第69-72页 |
·Pb~(2+)刺激后两种扇贝细胞死亡率的变化 | 第69页 |
·Pb~(2+)刺激后两种扇贝细胞呼吸爆发的变化 | 第69-70页 |
·Pb~(2+)刺激后两种扇贝细胞吞噬率的变化 | 第70-71页 |
·Pb~(2+)刺激后两种扇贝SOD 活性的变化 | 第71页 |
·Pb~(2+)刺激后两种扇贝ACP 活性的变化 | 第71页 |
·Pb~(2+)刺激后两种扇贝MDA 含量的变化 | 第71-72页 |
3 海湾扇贝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 第72-84页 |
·海湾扇贝AiHSP90 基因的克隆 | 第72-83页 |
·同源克隆获得海湾扇贝AiHSP90 基因片段 | 第72页 |
·海湾扇贝AiHSP90 基因3’末端的克隆 | 第72-73页 |
·海湾扇贝AiHSP90 基因5’末端的克隆 | 第73页 |
·海湾扇贝AiHSP90 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73-76页 |
·海湾扇贝AiHSP90 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 第76-83页 |
·用实时定量PCR 检测鳗弧菌和藤黄微球菌刺激下AiHSP90 基因的时序表达 | 第83-84页 |
4 实时定量PCR 分析重金属胁迫下栉孔扇贝CfHSP70,CfHSP90 和海湾扇贝AiHSP70,AiHSP90 基因的表达 | 第84-93页 |
·重金属刺激后HSP70 的表达情况 | 第87-90页 |
·镉刺激后HSP70 的表达情况 | 第87-88页 |
·铅刺激后HSP70 的表达情况 | 第88-89页 |
·铜刺激后HSP70 的表达情况 | 第89-90页 |
·重金属刺激后HSP90 的表达情况 | 第90-93页 |
·镉刺激后HSP90 的表达情况 | 第90-91页 |
·铅刺激后HSP90 的表达情况 | 第91-92页 |
·铜刺激后HSP90 的表达情况 | 第92-9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93-105页 |
1 非污染条件下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免疫防御特性的比较研究 | 第93-95页 |
2 Pb~(2+)污染条件下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免疫防御特性的比较研究 | 第95-98页 |
3 海湾扇贝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 第98-102页 |
4 实时定量PCR 分析重金属胁迫下栉孔扇贝CfHSP70, CfHSP90 和海湾扇贝AiHSP70, AiHSP90 基因的表达 | 第102-10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9页 |
博士期间完成及发表的文章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