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基本概念的阐述 | 第12-13页 |
·中心区 | 第12-13页 |
·公共空间 | 第13页 |
·旧城 | 第13页 |
·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 | 第13页 |
·旧城改造 | 第13页 |
·研究的对象和基本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的对象 | 第13-14页 |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4页 |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我国大中城市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发展演变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30页 |
·旧城中心区发展演变的规律特征 | 第16-17页 |
·旧城中心区发展演变的规律特征 | 第16-17页 |
·旧城中心区更新与改造的认识观 | 第17页 |
·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发展趋势 | 第17-21页 |
·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 | 第21-24页 |
·公共空间的定义 | 第21页 |
·公共空间的分类 | 第21-22页 |
·广场空间—公共空间的重要类型 | 第22-23页 |
·城市公共空间对旧城中心区的重要意义 | 第23-24页 |
·旧城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特点 | 第24-25页 |
·旧城中心区广场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旧城中心区广场的分类 | 第25-26页 |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使用功能的矛盾 | 第26页 |
·我国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改造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旧城公共空间改造的现实意义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旧城中心区及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 第30-42页 |
·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的理论方法 | 第30-40页 |
·城市整体设计规划的方法 | 第30-33页 |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方法 | 第33-36页 |
·新都市主义的理论的方法 | 第36页 |
·有机更新的理论方法 | 第36-40页 |
·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的标准 | 第40页 |
·对我国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的启示 | 第40-41页 |
·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我国旧城中心区及公共空间更新改造方法探析 | 第42-56页 |
·我国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的必然性 | 第42-48页 |
·城市发展、建设对改造旧中心区公共空间的需要 | 第42-44页 |
·社会文化和时代特征对旧中心区公共空间的需要 | 第44页 |
·使用者(市民)对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的需要 | 第44页 |
·影响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的因素和问题 | 第44-48页 |
·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的思考 | 第48页 |
·旧城中心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的方法体系 | 第48-56页 |
·注重体现地域特征的方法 | 第48-49页 |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 第49-52页 |
·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 第52-53页 |
·公众参与设计 | 第53-54页 |
·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一体化的方法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兰州东方红广场的改造实践 | 第56-76页 |
·兰州东方红广场的概况 | 第56-66页 |
·兰州东方红广场的背景及发展演变 | 第57-58页 |
·兰州东方红广场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58-63页 |
·兰州东方红广场改造的切入点 | 第63-66页 |
·兰州东方红广场更新、改造设计构思方案 | 第66-70页 |
·国内外广场更新、改造的设计原则 | 第66-67页 |
·对兰州东方红广场设计方案的构思 | 第67-70页 |
·对兰州东方红广场设计的特色总结和创新总结 | 第70-74页 |
·突出旧城中心区广场的功能,强调了广场的“城市客厅”的地位 | 第70-71页 |
·城市中轴线景观规划意向 | 第71-74页 |
·城市广场开发建设模式研究 | 第74页 |
·对兰州东方红广场设计方案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