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4页 |
缩写词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前言 | 第16页 |
·发根农杆菌在药用植物中的研究方向和应用 | 第16-20页 |
·发根农杆菌中的Ri T-DNA基因 | 第16-17页 |
·发根的离体培养和次生代谢物的产生 | 第17-19页 |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植株再生 | 第19-20页 |
·丹参的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丹参的主要药用成分和应用价值 | 第20页 |
·丹参的离体培养 | 第20-22页 |
·丹参的植株再生 | 第20-21页 |
·人工诱导多倍体 | 第21页 |
·丹参的细胞培养 | 第21-22页 |
·丹参毛状根的离体培养 | 第22-23页 |
·丹参的基因工程 | 第23-26页 |
·丹参二萜类成分的生物合成 | 第23-26页 |
·农杆菌介导的丹参遗传转化 | 第26页 |
·展望 | 第26-27页 |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8-39页 |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菌种 | 第2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购买的试剂、酶及药品 | 第29页 |
·常用试剂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9页 |
·无菌苗的获得 | 第30页 |
·丹参叶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0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页 |
·丹参毛状根的诱导与鉴定 | 第30-32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30-31页 |
·方法 | 第31-32页 |
·丹参毛状根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药用活性成分的测定 | 第32-33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3页 |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丹参植株再生 | 第33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页 |
·丹参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33-35页 |
·准备工作 | 第33页 |
·R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RNA质量检测分析 | 第34-35页 |
·HMGR 3’端基因的克隆及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39页 |
·丹参3’cDNA的合成 | 第35页 |
·HMGR 3’端基因的克隆 | 第35-36页 |
·凝胶电泳条带的柱层析纯化回收 | 第36页 |
·DNA回收片段与pMD18-T vector 载体的连接 | 第36-37页 |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12法) | 第37页 |
·DNA与pMD18-Tvector的连接产物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 | 第37-38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测序鉴定 | 第38页 |
·HMGR 3’端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59页 |
·无菌苗的获得 | 第39页 |
·丹参叶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9-42页 |
·叶的不同部位对丹参愈伤诱导率的影响 | 第39页 |
·不同类型的愈伤对丹参愈伤分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丹参芽的生根 | 第40-41页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丹参芽生根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的培养基对丹参芽生根的影响 | 第4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1-42页 |
·丹参毛状根的诱导与鉴定 | 第42-47页 |
·不同的发根农杆菌菌株对丹参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不同的外植体对丹参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 第43页 |
·菌液浓度对丹参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共培养时间对丹参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乙酰丁香酮(As) 对丹参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毛状根的PCR鉴定 | 第4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6-47页 |
·丹参毛状根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药用活性成分的测定 | 第47-52页 |
·不同的培养基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的碳源和氮源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 | 第48-49页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丹参毛状根生长的影响 | 第49页 |
·稀土元素对丹参毛状根药用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第49-52页 |
·研究小结与讨论 | 第52页 |
·发根农杆菌介导丹参的植株再生 | 第52-54页 |
·不同的培养基对丹参毛状根芽分化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丹参毛状根再生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5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3-54页 |
·丹参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54页 |
·丹参HMGR 3’端基因的克隆及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4-59页 |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4-5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8-59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60页 |
·后续的研究工作 | 第60-61页 |
附录图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