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微卫星的筛选与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5-51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林麝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和鉴定 | 第9-23页 |
摘要 | 第9页 |
1.引言 | 第9-10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10-14页 |
·材料 | 第10页 |
·试验仪器和试剂 | 第10页 |
·方法 | 第10-14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0-11页 |
·通过PCR优化筛选林麝微卫星 | 第11-12页 |
·通过借用近缘物种来筛选微卫星 | 第12-13页 |
·微卫星多态性鉴定 | 第13-14页 |
3.结果 | 第14-20页 |
·通过PCR优化筛选微卫星的结果 | 第14-18页 |
·借用近缘物种筛选微卫星的结果 | 第18页 |
·微卫星多态性鉴定结果 | 第18-20页 |
4.讨论 | 第20-23页 |
·PCR优化 | 第20-21页 |
·微卫星的分离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利用分离到的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圈养林麝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3-46页 |
摘要 | 第23页 |
1.引言 | 第23-25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25-29页 |
·样品采集 | 第25-26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肌肉组织DNA的提取 | 第26页 |
·毛囊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林麝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7-29页 |
·PCR扩增 | 第27页 |
·产物电泳处理 | 第27页 |
·分析图像,处理数据 | 第27-29页 |
3.实验结果 | 第29-41页 |
·金凤山及马尔康圈养林麝微卫星等位基因大小及其数量 | 第30-33页 |
·金凤山及马尔康圈养林麝微卫星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 | 第33-38页 |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 第38-39页 |
·金凤山及马尔康圈养林麝的遗传多样性 | 第39-41页 |
·金凤山及马尔康圈养林麝微卫星座位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 | 第39-40页 |
·金凤山及马尔康圈养林麝微卫星座位多态信息含量(PIC) | 第40-41页 |
·金凤山及马尔康圈养林麝微卫星座位有效等位基因数(Ne) | 第41页 |
4.讨论 | 第41-45页 |
·实验条件的改进 | 第41-42页 |
·电泳条件的改进 | 第41-42页 |
·PCR条件的改进 | 第42页 |
·微卫星等位基因丢失及对策 | 第42-43页 |
·两个圈养居群林麝的遗传多样性 | 第43-44页 |
·关于林麝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 第44-45页 |
·本研究需要改进之处 | 第45页 |
5.小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文献综述 微卫星标记及其应用 | 第51-60页 |
1.引言 | 第51页 |
2.微卫星的功能 | 第51-53页 |
·染色质组织作用 | 第52页 |
·DNA代谢过程的调节 | 第52-53页 |
·基因表达调控 | 第53页 |
3.微卫星的分离方法 | 第53-54页 |
4.微卫星的应用 | 第54-58页 |
·微卫星标记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55页 |
·微卫星在个体鉴定及亲子鉴定中的应用 | 第55-56页 |
·构建基因组图谱及QTL定位 | 第56-57页 |
·在疾病及疾病诊断研究上的应用 | 第57-58页 |
5.麝科动物微卫星研究的意义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硕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