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方法论文--不良地质、水下隧道施工辅助方法论文

既有溶洞对铁路单线隧道施工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穿越既有溶洞区的铁路隧道工程问题第8-9页
   ·穿越既有溶洞区铁路隧道施工问题研究现状第9-14页
     ·既有溶洞区铁路隧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第9-10页
     ·既有溶洞造成的铁路隧道施工问题第10-12页
     ·既有溶洞区铁路隧道施工工程问题研究进展第12-14页
   ·论文研究的工程背景、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14-18页
     ·论文研究的工程背景第14-16页
     ·论文研究思路第16-17页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岩溶隧道灾害统计分类及分析模型讨论第18-23页
   ·溶洞空间展布统计分析第18-20页
     ·溶洞尺寸统计分析第18-19页
     ·溶洞空间展布形态统计分析第19-20页
   ·溶洞引起的隧道灾害分类及分析模型第20-21页
     ·溶洞引起的隧道灾害分类第20页
     ·轴线空间小角度相交时的分析模型第20-21页
     ·溶洞与隧道轴线大角度相交时的分析模型第21页
   ·溶洞与隧道间岩层安全厚度的半经验公式第21-22页
     ·隧道顶板安全厚度的松弛带高度估算法第21-22页
     ·底板安全厚度的半定量评价方法第22页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既有溶洞影响的数值模型及相关问题探讨第23-28页
   ·前言第23页
   ·既有溶洞影响分析数值模型探讨第23-28页
     ·采用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23-25页
     ·既有溶洞影响的数值分析模型及分析原理第25页
     ·既有溶洞影响分析模型的力学物理参数第25-28页
第四章 既有溶洞对单线铁路隧道施工的影响分析第28-50页
   ·既有溶洞影响分析的试验方案及试验参数第28-29页
   ·既有溶洞对围岩位移的影响第29-35页
     ·既有溶洞对围岩水平位移的影响第29-30页
     ·既有溶洞对隧道拱顶沉降量的影响第30-31页
     ·既有溶洞对隧道底板上抬位移的影响第31-35页
   ·既有溶洞对围岩应力的影响分析第35-38页
     ·既有溶洞对围岩拉应力的影响分析第35-36页
     ·既有溶洞对围岩压应力的影响分析第36-38页
   ·既有溶洞对围岩塑性区的影响分析第38-41页
   ·既有溶洞对隧道支护结构的影响分析第41-45页
     ·既有溶洞对锚杆轴力的影响第41-42页
     ·侧边溶洞喷层内力的影响分析第42-45页
   ·本章小结第45-50页
     ·既有溶洞对隧道变形的影响规律第45-46页
     ·既有溶洞对围岩应力的影响规律第46-47页
     ·既有溶洞对围岩塑性区的影响规律第47-48页
     ·既有溶洞对锚杆轴力的影响规律第48页
     ·既有溶洞对隧道喷层内力的影响规律第48-50页
第五章 既有溶洞对隧道施工影响的现场监测与分析第50-57页
   ·隧道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第50-51页
     ·金子山隧道工程特征第50页
     ·金子山隧道工程区域内的岩溶形态及发育特征第50-51页
   ·既有溶洞对金子山隧道施工的影响的现场测试简介第51-52页
   ·既有溶洞对隧道施工影响的现场观测结果及分析第52-55页
     ·位移观测断面的布置和观测结果统计第52-53页
     ·既有侧边溶洞对隧道位移影响的实测结果及对比第53-54页
     ·顶部既有溶洞对隧道位移影响的实测及对比第54页
     ·既有溶洞影响范围的实测及与数值分析结果的对比第54-55页
   ·既有溶洞对支护结构影响的实测结果及对比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六章 岩溶区隧道设计、施工和支护的设计原则第57-62页
   ·岩溶区隧道的设计原则第57页
   ·岩溶区穿越既有溶洞隧道的施工和支护原则第57-59页
     ·穿越既有溶洞隧道的施工方法及对策第57-58页
     ·永久支护施做最佳时机的选择第58-59页
   ·岩溶区穿越既有溶洞隧道的施工建议及相关内容第59-62页
     ·隧道穿越岩溶区前的岩溶地表勘察和地质调查第59页
     ·隧道穿越岩溶区施工中的超前预报和安全监测第59-60页
     ·隧道穿越岩溶区施工中时的动态设计和施工第60-61页
     ·隧道穿越岩溶区施工完成后的检测、验证和资料的分析第61页
     ·隧道穿越岩溶区四阶段工作法相关问题讨论第61-62页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62-64页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62-63页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能量来源和水平对后备母猪卵母细胞质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不同来源有机酸对微生物植酸酶降解饲料植酸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