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发展背景 | 第10-20页 |
|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发展 | 第10-15页 |
| ·形成的标志——“后现代主义” | 第11-12页 |
| ·发展的现状——“多元共存” | 第12-14页 |
| ·未来的走向——“变异”与“软化” | 第14-15页 |
|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 | 第15-20页 |
| ·“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 第15-16页 |
| ·“礼乐齐鸣”的互补美 | 第16-18页 |
| ·“重生知礼”的韵律美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20-27页 |
|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转型 | 第20-23页 |
|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 第20-21页 |
| ·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 第21-22页 |
| ·对“民族性”的探讨 | 第22-23页 |
| ·建筑美学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兴起和扩大 | 第23-27页 |
| ·建筑美学研究的两次热潮 | 第23-24页 |
| ·理论层面的探索 | 第24页 |
| ·实践层面的发展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哲学观念 | 第27-33页 |
| ·相关概念的诠释 | 第27-28页 |
| ·美学和建筑美学 | 第27-28页 |
| ·建筑哲学及其本体论 | 第28页 |
| ·研究本体论的意义 | 第28页 |
| ·再生形态的美学观 | 第28-33页 |
| ·关于“再生形态美学” | 第28-29页 |
| ·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 第29-30页 |
| ·生命本体论 | 第30-33页 |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 | 第33-53页 |
|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一般特征 | 第33-48页 |
| ·技术的特征 | 第33-40页 |
| ·空间的特征 | 第40-43页 |
| ·环境的特征 | 第43-46页 |
| ·和谐的特征 | 第46-48页 |
|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特殊特征 | 第48-53页 |
| ·糅杂的特征 | 第48-51页 |
| ·实验的特征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辨证范畴 | 第53-63页 |
| ·形式与功能 | 第53-55页 |
| ·“形式”与“功能”的重要性 | 第53-54页 |
| ·不可分割性 | 第54-55页 |
| ·意境与环境 | 第55-56页 |
| ·意境的内容 | 第55页 |
| ·相互的关系 | 第55-56页 |
| ·趋同与多元 | 第56-59页 |
| ·产生趋同性的原因 | 第56-57页 |
| ·多元化的必然性 | 第57-58页 |
| ·趋同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 第58-59页 |
| ·本土与国际 | 第59-60页 |
| ·本土化的意义 | 第59-60页 |
| ·“和而不同”的原则 | 第60页 |
| ·传承与创新 | 第60-63页 |
| ·辩证的继承 | 第60-61页 |
| ·继承的创新 | 第61-63页 |
| 第六章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几大美学观念 | 第63-90页 |
| ·反形式的美学观念 | 第63-68页 |
| ·反形式的美学特征 | 第63-65页 |
| ·在中国的兴起 | 第65-66页 |
| ·在建筑创作中的表现手法 | 第66-68页 |
| ·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美学观念 | 第68-73页 |
| ·彻底非二元论的哲学观 | 第68-69页 |
| ·“整体性”的追求 | 第69页 |
| ·多极互补的模式 | 第69-70页 |
| ·三个“中心主义”的美学消解 | 第70-71页 |
| ·重在体验的表达方式 | 第71-73页 |
| ·数字时代的信息建筑美学观念 | 第73-78页 |
| ·虚拟实在的哲学内涵 | 第73-74页 |
| ·智能生命化趋势 | 第74-76页 |
| ·虚化的审美体验 | 第76-78页 |
| ·实验性的建筑美学观念 | 第78-89页 |
| ·实验建筑的诞生 | 第78-79页 |
| ·实验建筑的先锋性和批判性 | 第79-80页 |
| ·对实验建筑的争议 | 第80页 |
| ·实验建筑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 第80-88页 |
| ·对实验建筑的期望 | 第88-89页 |
| ·其他建筑美学观念 | 第89-90页 |
| 第七章 当代中国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和面临问题 | 第90-93页 |
|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体系 | 第90-91页 |
| ·走向建筑、城市规划与园林的融合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