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提 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论 以人为本研究的清理总结 | 第11-20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学术创新 | 第19-20页 |
第1章 以人为本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 第20-40页 |
一、彰显主体地位的需要 | 第20-25页 |
(一) 人类历史的主体性日益凸现 | 第20-22页 |
(二) 当下中国对人的呼唤 | 第22-25页 |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 第25-29页 |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 第25-26页 |
(二) 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靠保证 | 第26-28页 |
(三) 以人为本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 | 第28-29页 |
三、反思改革与发展代价的重要结论 | 第29-35页 |
(一) 环境恶化造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破坏 | 第30-31页 |
(二) 人被物化导致无法真正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 第31-32页 |
(三) 某些社会不公正引起贫富差距拉大 | 第32-33页 |
(四) 贪欲膨胀产生极端利己主义 | 第33-35页 |
四、我国人学研究的实践启示 | 第35-40页 |
(一) 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讨论 | 第35-36页 |
(二) 人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性的研究 | 第36-37页 |
(三)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 | 第37-40页 |
第2章 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 | 第40-65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表现形式 | 第40-45页 |
(一) “敬鬼神而远之”的人本思想 | 第40-42页 |
(二) “国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 第42-43页 |
(三) “万物之最灵也”的人为贵思想 | 第43-45页 |
二、近代西方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脉络 | 第45-56页 |
(一)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化意义上的人文主义 | 第45-49页 |
(二) 18 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政治意义上的人道主义 | 第49-51页 |
(三) 19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价值意义上的人的平等、全面发展 | 第51-53页 |
(四) 费尔巴哈哲学:哲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 | 第53-56页 |
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对近代以人为本思想的批判与发展 | 第56-61页 |
(一) 科技理性对人文精神的背离 | 第57-58页 |
(二) 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完整性的破坏 | 第58-59页 |
(三) 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的压抑 | 第59-61页 |
四、中西方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总结 | 第61-65页 |
(一) 我国传统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意义与历史局限 | 第61-62页 |
(二) 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 第62-65页 |
第3章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第65-83页 |
一、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 第65-70页 |
(一) 研究视角的转换:“现实的人”代替“抽象的人” | 第65-68页 |
(二) 研究结论不同:唯物主义历史观超越人道主义历史观 | 第68-70页 |
二、以人为本中的“人”:类、群体和个体的统一 | 第70-73页 |
(一) 人的存在形态:类、群体和个体意义上的人 | 第70-71页 |
(二) 人的本质:类本质、社会本质和个体本质的统一 | 第71-73页 |
三、以人为本中的“本”:主体、尺度和目的层面的统一 | 第73-83页 |
(一) 人的解放理论: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 | 第73-77页 |
(二)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既是主体又是目的 | 第77-83页 |
第4章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 第83-120页 |
一、揭示以人为本内涵的方法论 | 第83-86页 |
(一) 从人的关系存在来考察以人为本 | 第83-84页 |
(二) 从以人为本的实践本性来考察以人为本 | 第84-85页 |
(三) 从提出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来考察以人为本 | 第85-86页 |
二、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 第86-102页 |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高生活质量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86-90页 |
(二) 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和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 第90-95页 |
(三) 人和人的关系上:尊重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和精英阶层的创造个性 | 第95-99页 |
(四) 人和组织的关系上:注重人的解放开发和保证人们各得其所 | 第99-102页 |
三、厘清当前关于以人为本的几种模糊认识 | 第102-120页 |
(一)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关系 | 第103-108页 |
(二)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 第108-113页 |
(三)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 | 第113-116页 |
(四)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 第116-120页 |
第5章 以人为本的现实意蕴 | 第120-139页 |
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基本价值 | 第120-124页 |
(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价值目标 | 第120-121页 |
(二) 人的发展问题: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缺失 | 第121-122页 |
(三) 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回归 | 第122-124页 |
二、以人为本是一种文化启蒙 | 第124-130页 |
(一) 封建专制社会:“吃人” | 第124-126页 |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立人” | 第126-127页 |
(三) 新中国的建立:政治上“解放人” | 第127-128页 |
(四) “文革”十年:“漠视人” | 第128页 |
(五) 改革开放:“解放人和开发人” | 第128-130页 |
三、以人为本是一种共同价值观 | 第130-134页 |
(一) 动员参与期:各尽其能,社会充满活力 | 第130-131页 |
(二) 表达诉求期:尊重各个阶层、群体的社会成员利益诉求 | 第131-132页 |
(三) 整合和凝聚期:协调各种力量和各方面利益关系 | 第132-134页 |
四、以人为本是一种实践理念 | 第134-139页 |
(一) 经济上:发展人本经济 | 第134-135页 |
(二) 政治上:坚持执政为民 | 第135-136页 |
(三) 文化上:塑造新型人格 | 第136-137页 |
(四) 社会建设上:构建和谐社会 | 第137-139页 |
第6章 实践以人为本的主要途径 | 第139-157页 |
一、加强思想宣传 | 第139-146页 |
(一) 宣传以人为本应避免的思想误区 | 第139-141页 |
(二) 贯彻以人为本应破除的思想障碍 | 第141-146页 |
二、转变执政理念和领导方式 | 第146-151页 |
(一) 发展观:从以物为本逐步走向以人为本 | 第146-147页 |
(二) 社会运作体制:从控制人走向解放人 | 第147-148页 |
(三) 政府职能:从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 第148-149页 |
(四) 发展方式:从非平衡发展走向协调发展 | 第149-150页 |
(五) 发展动力:从过分依赖外资转向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 第150-151页 |
三、推进体制创新 | 第151-157页 |
(一) 确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 | 第151-152页 |
(二) 确立保障公平和效率的分配制度 | 第152-154页 |
(三)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 | 第154-155页 |
(四) 确立加强流动和交往的社会管理体制 | 第155-15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7-164页 |
后 记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