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中医“望目辨证”的数字化技术研究

摘要第1-12页
图目录第12-14页
表目录第14-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31页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5-17页
     ·“望目辨证”中医学理论基础及诊治实例第15-16页
     ·“望目辨证”诊断数字化的意义第16-17页
   ·“望目辨证”诊断数字化的研究目标第17页
   ·中医诊断数字化研究现状第17-19页
     ·传统中医专家系统第17-18页
     ·切诊、望诊数字化技术第18-19页
   ·与“望目辨证”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研究现状第19-28页
     ·不同光源条件下的颜色校正技术第19-21页
     ·络脉(血管)跟踪提取技术第21-24页
     ·从单幅图像恢复物体表面高度技术第24-28页
   ·论文主要工作第28页
   ·论文的组织第28-31页
第二章 “望目辨证”数字化研究概述第31-37页
   ·“望目辨证”数字化实验系统的构成第31-33页
   ·“望目辨证”数字化系统的关键技术第33-34页
     ·稳定分离白睛表面图像特征第33页
     ·对特征进行描述和归类第33-34页
     ·模仿专家思维进行推理与分类第34页
   ·“望目辨证”数字化的应用前景第34-35页
   ·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白睛络脉与斑块的颜色校正第37-47页
   ·颜色校正概述第37页
   ·“望目辨证”数字化对颜色校正的要求第37-38页
   ·基于VON KRIES 色适应分区颜色校正方法思想第38-39页
     ·von Kries 色适应第38-39页
     ·随色样而变的von Kries 校正系数第39页
     ·图像区域类型分类第39页
   ·MUNSELL 色样集实验第39-41页
     ·Munsell 颜色系统第39-40页
     ·色样集实验第40-41页
   ·分区颜色校正方法的实现第41-44页
     ·图像预处理第42-43页
     ·图像区域类型的判别与校正第43-44页
     ·图像区域的合成第44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4-46页
     ·测试数据集的采集第44页
     ·在测试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第44-45页
     ·白睛图像实验结果第45-46页
   ·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白睛络脉的跟踪与提取第47-57页
   ·络脉提取概述第47页
   ·“望目辨证”图像中络脉的特点及提取思路第47页
   ·白睛区域的分割第47-48页
   ·络脉跟踪起点的确定第48-50页
     ·通过扫描线检测跟踪起点第49-50页
   ·利用自适应边缘跟踪进行络脉提取第50-55页
     ·络脉跟踪过程及规则第51-52页
     ·络脉边缘点的确定及方向矢量计算第52-54页
     ·分支与膨胀情形的处理第54-55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5-56页
     ·跟踪参数的选择第55页
     ·白睛图像实验结果第55-56页
   ·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白睛斑块的高度恢复第57-81页
   ·高度恢复问题概述第57-59页
     ·光学模型第57-58页
     ·辐照方程第58-59页
   ·快速步进法的原理第59-61页
     ·网格结点分类第60页
     ·方法基本框架第60-61页
     ·快速步进法应用于SFS 问题第61页
   ·基于自适应网格的快速步进法第61-68页
     ·算法基本步骤第61-62页
     ·自适应网格环境中的因果律第62-63页
     ·自适应网格的实现第63-65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5-68页
   ·基于等值线跟踪的快速步进法第68-80页
     ·等值线跟踪的基本思想第69-70页
     ·等值线跟踪算法第70-72页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2-80页
     ·自适应网格与等值线跟踪的结合第80页
   ·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望目辨证”数字化实验系统的实现第81-97页
   ·“望目辩证”诊断数字化实验系统的结构第81-82页
   ·眼像建库子系统第82-83页
   ·眼像诊断子系统第83-92页
     ·眼像预处理模块第83-87页
     ·眼像特徵提取模块第87-88页
     ·层次推理机模块第88-92页
   ·系统实验结果及分析第92-96页
     ·胃腑证候实验结果第92-95页
     ·其他脏腑区域证候实验结果第95-96页
     ·诊断错误原因分析第96页
   ·小结第96-97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97-101页
   ·本文工作总结第97-98页
   ·下一步工作第98-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3页
作者简历第11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气候数值模式的并行计算与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多精度计算
下一篇:保证期间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