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第1-10页 |
前言 | 第10页 |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述 | 第10-14页 |
(一) 古代思想家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探索 | 第10-11页 |
(二) 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崇尚完善全面的人 | 第11-12页 |
(三) 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理想 | 第12-14页 |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立及其基本内容 | 第14-23页 |
(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创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4-16页 |
(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 第16-19页 |
1.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 第16-17页 |
2. 人的劳动的全面发展 | 第17页 |
3.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 第17-18页 |
4.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 第18页 |
5. 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 第18-19页 |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 第19-21页 |
1. 要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并为人共同占有和充分利用 | 第19-20页 |
2. 要消灭私有制和旧分工,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 第20页 |
3. 要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 第20页 |
4. 个人要积极参与多方面的交往和实践 | 第20-21页 |
(四) 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 | 第21-23页 |
1. 前资本主义阶段 | 第21页 |
2. 资本主义阶段 | 第21-22页 |
3. 共产主义阶段 | 第22-23页 |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及其基本内容 | 第23-43页 |
(一) 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 | 第23-28页 |
1. 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23-24页 |
2. 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 | 第24-26页 |
3.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 第26-28页 |
(二) 邓小平“四有”新人理论 | 第28-33页 |
1. “四有”新人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28-29页 |
2. “四有”新人理论的内涵 | 第29-32页 |
3. “四有”新人的实现途径 | 第32-33页 |
(三) 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第33-39页 |
1.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33-34页 |
2.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 | 第34-37页 |
3.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 第37-39页 |
(四) 胡锦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第39-43页 |
1.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39-40页 |
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第40-42页 |
3.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 第42-43页 |
结束语: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