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问题的提出 | 第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 第9-19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国内外关于传播学理论的研究 | 第10-11页 |
·国内外关于大众传媒的刻板印象研究 | 第11-14页 |
·理论框架 | 第14-17页 |
·文化建构社会性别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女性主义的媒介批评理论及议程设置理论概述 | 第16-17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假设、调查方法和样本 | 第19-24页 |
·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研究假设的含义 | 第19页 |
·研究假设的由来 | 第19页 |
·研究假设的意义 | 第19-20页 |
·调查方法 | 第20-22页 |
·文献法 | 第20-21页 |
·访谈法 | 第21-22页 |
·问卷法和观察法 | 第22页 |
·样本评估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传媒对女性社会性别的描述 | 第24-39页 |
·广告 | 第24-28页 |
·对形貌的自我追求 | 第24-25页 |
·对物质享受的追求 | 第25页 |
·对身为家庭主妇的自我欣赏 | 第25-26页 |
·对成就感的追求处于次要地位 | 第26-27页 |
·广告“画外音”对女性能力的质疑 | 第27-28页 |
·新闻报道 | 第28-31页 |
·电视剧 | 第31-32页 |
·时尚杂志和其他刊物 | 第32-34页 |
·网站 | 第34-35页 |
·电视台中的女性频道或栏目 | 第35-39页 |
第四章 传媒中性别歧视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50页 |
·社会因素——大众传媒受传统观念的制约 | 第39-42页 |
·传统文化形成了两性刻板印象 | 第39-40页 |
·个体的性别价值目标带有明显的性别色彩 | 第40-41页 |
·社会、家庭的角色期望和学校教育强化了定型印象 | 第41-42页 |
·主流文化——大众传媒向男权文化低头 | 第42-44页 |
·大众传媒中话语权分析 | 第42-43页 |
·男权控制下的话语加强了刻板成见 | 第43-44页 |
·商业因素——大众传媒与商业的合谋 | 第44-45页 |
·微观方面——制媒者性别意识以及其选择性报道行为 | 第45-50页 |
·获得同样话语权的需要 | 第45-47页 |
·制作节目时性别意识缺失 | 第47-50页 |
第五章 大众传媒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及对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 第50-58页 |
·女性形象的描述如何影响和建构女性的主体意识 | 第50-54页 |
·强化刻板印象,影响女性行为 | 第50-52页 |
·虚构社会期待,重构女性主体意识 | 第52-54页 |
·传媒中女性形象对男性受众及儿童的影响 | 第54-58页 |
·男性受众 | 第54-55页 |
·儿童受众 | 第55-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9页 |
·传媒中性别歧视的深层原因——女性制媒者陷入“沉默的螺旋” | 第58-59页 |
·传媒中性别歧视的社会影响——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 第59-60页 |
·传媒中性别歧视的作用人群——素质较低的女性易受影响 | 第60-62页 |
·传媒中性别歧视的社会干预——性别意识主流化 | 第62-68页 |
·新闻媒体 | 第62-66页 |
·社会环境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