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SUMMARY | 第7-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9页 |
| ·大豆及其资源分布 | 第9页 |
| ·大豆中的主要化学成份 | 第9-16页 |
| ·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 SI)的成分及其含量 | 第10-13页 |
| ·异黄酮生理功能 | 第13-16页 |
| ·大豆异黄酮的适宜人群 | 第16页 |
|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7页 |
| ·大豆异黄酮的生产工艺研究情况 | 第17-19页 |
| ·大豆异黄酮类产品的市场情况 | 第17-18页 |
| ·大豆异黄酮的生产工艺现状 | 第18-19页 |
| 2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大豆异黄酮提取过程中脱脂脱蛋白工艺优化 | 第20-2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 ·材料 | 第20页 |
| ·方法 | 第20-21页 |
| ·豆粉的脱脂处理 | 第20页 |
| ·黄酮提取中去除蛋白方法 | 第20-21页 |
|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2页 |
| 3. 讨论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大豆异黄酮浸提方法研究 | 第24-3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材料 | 第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 ·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大豆低聚糖的提取流程 | 第24-25页 |
| ·常规浸提法 | 第25页 |
| ·单因素实验 | 第25页 |
| ·正交试验 | 第25页 |
| ·搅拌浸提法 | 第25页 |
|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 3. 讨论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大孔树脂的处理 | 第31-3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3页 |
|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 第32页 |
| ·GC 法检测大孔树脂7 种残留物 | 第32-33页 |
| ·树脂吸附饱和度的测定 | 第33页 |
|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 ·GC 法检测大孔树脂7 种残留物 | 第33-36页 |
| ·大孔吸附树脂饱和度的测定 | 第36页 |
| 3 讨论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大豆异黄酮的检测方法 | 第37-4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 ·材料 | 第37-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 ·大豆异黄酮的鉴定方法 | 第38-40页 |
| ·化学试剂特征显色与荧光反应 | 第38-39页 |
| ·薄层色谱法 | 第39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39-40页 |
| ·不同型号分光光度计的检测差异 | 第39页 |
| ·全波长扫描 | 第39页 |
| ·诊断试剂对大豆异黄酮紫外吸收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 ·TLC 法 | 第40-41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41页 |
| ·标准曲线方程的建立 | 第41页 |
| ·精密度及加标回收率 | 第41页 |
|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7页 |
| ·大豆异黄酮的鉴定方法 | 第41-45页 |
| ·特征显色反应 | 第41-42页 |
| ·荧光反应 | 第42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42-45页 |
| ·不同型号分光光度计的检测差异 | 第42-43页 |
| ·全波长扫描 | 第43-45页 |
| ·诊断试剂对大豆异黄酮紫外吸收的影响 | 第45页 |
| ·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45-47页 |
| ·TLC 法 | 第45-46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46-47页 |
| ·标准曲线方程的建立 | 第46-47页 |
| ·精密度及加标回收率 | 第47页 |
| 3 结论 | 第47-48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
| 导师简介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