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6页 |
本文所用英文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蔬菜植物高温逆境生理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 植物热害的基本概念及表现 | 第13页 |
2 高温伤害植物的机理 | 第13-14页 |
·间接伤害 | 第13页 |
·直接伤害 | 第13-14页 |
3 植物的抗热生理 | 第14-15页 |
·避热性 | 第14页 |
·御热性 | 第14页 |
·耐热性 | 第14-15页 |
4 植物高温胁迫类型和胁迫温度 | 第15页 |
5 植物对高温胁迫的反应 | 第15-22页 |
·高温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 第15-16页 |
·高温对植物生物膜的影响 | 第16-17页 |
·高温对植物膜脂过氧化物(Membrane-Lipid Peroxidation)的影响 | 第17页 |
·高温对植物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17-18页 |
·高温对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影响 | 第18页 |
·高温对植物体内碳素代谢的影响 | 第18-20页 |
·高温对植物体内激素平衡的影响 | 第20-21页 |
·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高温对植物叶绿素荧光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2页 |
6 蔬菜耐热性研究展望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高温胁迫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4-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24-25页 |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5-26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种子胚根长、胚根鲜重的影响 | 第26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种子简化活力指数的影响 | 第26-27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27页 |
3 讨论 | 第27-28页 |
4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0-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30-31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31页 |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株高、茎粗的影响 | 第31-32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冠鲜重、冠干重与冠干鲜重比的影响 | 第32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根鲜重、根干重与根干鲜重比的影响 | 第32-33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根冠比的影响 | 第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4 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6-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37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38-40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片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3页 |
4 小结 | 第43-47页 |
第五章 高温胁迫对黄瓜叶片叶绿素荧光猝灭和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 | 第47-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48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高温胁迫对初始荧光(Fo)的影响 | 第49页 |
·高温胁迫对叶绿素荧光猝灭的影响 | 第49-52页 |
·高温胁迫对PSⅡ光化学速率、天线耗散速率及其分配比例的影响 | 第52-54页 |
3 讨论 | 第54-55页 |
4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片质膜透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57-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材料培养与处理 | 第57-58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58-59页 |
·数据分析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片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电解质渗漏率)的影响 | 第60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第62页 |
·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3 讨论 | 第63-65页 |
4 小结 | 第65-67页 |
全文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介 | 第76-77页 |
导师简介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