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图表索引 | 第9-10页 |
导言 | 第10-17页 |
第一节 OEM的概念、内涵 | 第10-14页 |
一、OEM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OEM的内涵和分类 | 第11-12页 |
三、OEM、ODM与OBM的区分 | 第12-14页 |
第二节 OEM产生的环境、背景和发展 | 第14-17页 |
一、OEM产生的国际背景 | 第14-15页 |
二、OEM产生的国内环境 | 第15页 |
三、OEM的发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框架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空白点及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21-25页 |
一、OEM研究的空白点 | 第21-22页 |
二、本文研究目的、内容、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 | 第22-25页 |
第二章 OEM方式产生与发展的机制分析 | 第25-36页 |
第一节 理论分析 | 第25-34页 |
一、OEM是不同的要素禀赋使专业化分工更加深入的产物 | 第25-26页 |
二、OEM是企业在生产周期中处于标准化生产后无法再降低成本的瓶颈状态的产物 | 第26-28页 |
三、OEM是跨国公司调整其产业价值链重心的产物 | 第28-30页 |
四、OEM是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前提下产业内分工的产物 | 第30-31页 |
五、OEM是企业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产物 | 第31-34页 |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OEM方式的效应分析 | 第36-45页 |
第一节 OEM效应分析的前提假设 | 第36-37页 |
第二节 OEM效应分析 | 第37-44页 |
一、技术外溢效应 | 第37-38页 |
二、示范和拉动效应 | 第38-40页 |
三、资本积累效应 | 第40页 |
四、就业效应 | 第40-41页 |
五、逆杠杆效应 | 第41-42页 |
六、三明治效应 | 第42-44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OEM运行方式的案例分析 | 第45-51页 |
第一节 个案说明 | 第45-48页 |
第二节 案例分析 | 第48-51页 |
一、目前国内的OEM受托企业的情况符合所做的效应分析的前提假设 | 第48页 |
二、受托企业现有的技术存量决定了从技术外溢中吸收的程度 | 第48-49页 |
三、不能单纯地依赖低成本优势,要发挥逆杠杆效应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政策建议和相应策略 | 第51-57页 |
第一节 政策建议 | 第51-53页 |
一、保护和激励OEM企业的技术创新 | 第51-52页 |
二、协调国内的法律规章,建立相关的税收、处罚措施,避免不正当竞争 | 第52页 |
三、改善高技术人才的成长环境 | 第52-53页 |
四、鼓励OEM企业走国际化道路 | 第53页 |
第二节 由OEM方式生产到自主品牌生产的战略定位 | 第53-55页 |
一、品牌战略 | 第53-54页 |
二、战略途径 | 第54页 |
三、价格战略 | 第54页 |
四、销售渠道 | 第54页 |
五、OEM、ODM和OBM的比重 | 第54-55页 |
第三节 企业部署策略 | 第55-57页 |
一、受托企业自身要具备承接技术外溢的能力 | 第55页 |
二、受托企业对OEM合作的行业的选择上要慎重 | 第55页 |
三、受托企业对OEM合作的委托方的选择上要慎重 | 第55-56页 |
四、通过OEM做好前期积累,塑造自己的品牌,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 第56页 |
五、以客户为重心,适时转移接单中心 | 第56页 |
六、尽可能地降低企业风险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