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绪论 | 第14-22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9页 |
三、研究目标(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 研究目标(内容) | 第19-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四、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上编 论析 | 第22-159页 |
第一章 张为其人及《诗人主客图》的命运沉浮 | 第23-66页 |
第一节 张为生平及其诗学思想考略 | 第23-32页 |
一、张为生平考略 | 第23-25页 |
二、张为个性及其交游 | 第25-27页 |
三、张为撰述著录情况及诗歌辑佚 | 第27-30页 |
四、张为的创作倾向及诗学思想 | 第30-32页 |
第二节 从沉寂到复活:《诗人主客图》的命运沉浮 | 第32-53页 |
一、产生背景及《唐诗纪事》之辑录 | 第32-35页 |
二、沉寂与遭贬斥的时代 | 第35-37页 |
三、清人的辑录及其版本流传 | 第37-44页 |
四、命运转折与回归风流 | 第44-53页 |
第三节 从理解到发掘:《诗人主客图》的重新增值 | 第53-66页 |
一、从责难到理解 | 第53-59页 |
二、从开采到发掘 | 第59-66页 |
第二章 《诗人主客图》的文本形式及其流变之考察 | 第66-81页 |
第一节 “主客”形式的渊源及其流变 | 第66-74页 |
一、“主”与“客”的原始流别 | 第66-69页 |
二、等级观念与“主客”的行政职能 | 第69-72页 |
三、“主客”的其他含义及张为的等级划分 | 第72-74页 |
第二节 “诗句图”形式的传播及《诗人主客图》之异 | 第74-81页 |
一、“摘句论诗”的渊源及其形成 | 第74-76页 |
二、唐代的“秀句集”和“句图” | 第76-77页 |
三、“主客图”与“句图”之辨 | 第77-81页 |
第三章 《诗人主客图》的审美趋向与中晚唐诗歌创作 | 第81-105页 |
第一节 教化与美刺:风雅精神的时代承担 | 第82-86页 |
第二节 高古与清雅:典雅诗风的回归 | 第86-90页 |
一、中晚唐尚高古、重五古的趋向 | 第87-89页 |
二、中晚唐重清雅、尚五律的趋向 | 第89-90页 |
第三节 尚奇与逐新:苦与丽的交织 | 第90-98页 |
一、“奇”与“苦”的新观念 | 第91-95页 |
二、“奇”与“丽”的复归 | 第95-98页 |
第四节 从选本的角度来考察 | 第98-105页 |
第四章 《诗人主客图》以风格立派及其可行性 | 第105-146页 |
第一节 古典诗歌中的风格理论及其发展演变 | 第105-112页 |
一、从“体”到“派”的风格演进 | 第105-108页 |
二、“不主一体”和“一枝独放” | 第108-110页 |
三、以“品”论诗风及其嬗变 | 第110-112页 |
第二节 从《诗品》、《主客图》到《江西诗社宗派图》 | 第112-117页 |
一、《诗品》:诗歌流派形成的滥觞 | 第112-113页 |
二、《主客图》:自觉建构诗歌流派的标志 | 第113-116页 |
三、《江西诗社宗派图》:诗歌流派的成熟及大成气象 | 第116-117页 |
第三节 《诗人主客图》六大流派的建立及其可行性分析 | 第117-146页 |
一、广大教化派 | 第119-123页 |
二、高古奥逸派 | 第123-127页 |
三、清奇雅正派 | 第127-130页 |
四、清奇僻苦派 | 第130-133页 |
五、博解宏拔派 | 第133-137页 |
六、瑰奇美丽派 | 第137-146页 |
第五章 《诗人主客图》的价值、意义与地位 | 第146-159页 |
第一节 《诗人主客图》的文献价值 | 第146-149页 |
一、文献辑佚价值 | 第146-147页 |
二、文献校勘价值 | 第147-149页 |
第二节 《诗人主客图》的理论意义和影响 | 第149-153页 |
一、理论形式的意义和影响 | 第149-152页 |
二、诗派理论的意义和影响 | 第152-153页 |
第三节 《诗人主客图》在文学史方面的意义 | 第153-155页 |
第四节 《诗人主客图》在诗歌理论发展史中的影响和地位 | 第155-159页 |
下编 考辨 | 第159-304页 |
第六章 《诗人主客图》“广大教化派”诗人考 | 第160-188页 |
第一节 上入室弟子杨乘 | 第160-166页 |
一、杨乘生平及其家族 | 第160-163页 |
二、入派原因考 | 第163-166页 |
第二节 及门弟子费冠卿、周元范等 | 第166-188页 |
一、费冠卿 | 第166-174页 |
二、周元范 | 第174-178页 |
三、祝元膺 | 第178-179页 |
四、朱可名 | 第179-181页 |
五、陈标 | 第181-186页 |
六、童翰卿 | 第186-188页 |
第七章 《诗人主客图》“高古奥逸派”诗人考 | 第188-201页 |
第一节 入室弟子李馀、刘猛、胡幽贞 | 第188-197页 |
一、李馀、刘猛 | 第188-194页 |
二、胡幽贞 | 第194-197页 |
第二节 及门弟子陈润 | 第197-201页 |
第八章 《诗人主客图》“清奇雅正派”诗人考 | 第201-229页 |
第一节 上入室弟子苏郁 | 第201-202页 |
第二节 入室弟子刘畋、卢休等 | 第202-214页 |
一、刘畋 | 第202-203页 |
二、卢休 | 第203-205页 |
三、杨洵美 | 第205-206页 |
四、僧无可 | 第206-214页 |
第三节 升堂弟子贾岛、厉玄 | 第214-221页 |
一、贾岛 | 第214-219页 |
二、厉玄 | 第219-221页 |
第四节 及门弟子僧良乂、潘诚等 | 第221-229页 |
一、僧良乂 | 第221-223页 |
二、潘诚 | 第223-224页 |
三、詹雄 | 第224-227页 |
四、卫准 | 第227-228页 |
五、僧志定 | 第228-229页 |
第九章 《诗人主客图》“瑰奇美丽派”诗人考 | 第229-298页 |
第一节 “瑰奇美丽主”武元衡 | 第229-249页 |
一、里籍考 | 第229-231页 |
二、登第时间考 | 第231-232页 |
三、生平仕履考 | 第232-238页 |
四、曾祖考 | 第238页 |
五、祖父考 | 第238-242页 |
六、父母考 | 第242-243页 |
七、妻子考 | 第243-244页 |
八、子女考 | 第244-245页 |
九、兄弟考 | 第245-248页 |
十、诗文集考 | 第248-249页 |
第二节 刘禹锡与武元衡交往诗文系年 | 第249-252页 |
第三节 入室弟子赵嘏、长孙佐辅等 | 第252-270页 |
一、赵嘏 | 第252-258页 |
二、长孙佐辅 | 第258-262页 |
三、曹唐 | 第262-270页 |
第四节 升堂弟子卢频、陈羽等 | 第270-281页 |
一、卢频 | 第270-272页 |
二、陈羽 | 第272-279页 |
三、张萧远 | 第279-281页 |
第五节 及门弟子张陵、章孝标等 | 第281-298页 |
一、张陵 | 第281-282页 |
二、章孝标 | 第282-293页 |
三、雍陶 | 第293页 |
四、周祚 | 第293-294页 |
五、袁不约 | 第294-298页 |
第十章 其他两派诗人考 | 第298-304页 |
第一节 “清奇僻苦派”及门弟子李溟 | 第298-299页 |
一、生平考略 | 第298页 |
二、交游考 | 第298-299页 |
第二节 “博解宏拔派”入室弟子司马退之 | 第299-304页 |
一、生平考略 | 第299-300页 |
二、《洗心》诗考 | 第300-302页 |
三、补残诗句及其他 | 第302-303页 |
四、入派依据考略 | 第303-304页 |
附录 | 第304-385页 |
附录一:《诗人主客图》各派诗人一览表 | 第304-310页 |
附录二:《诗人主客图》“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年谱 | 第310-358页 |
附录三:武元衡及其相关诗文考证系年 | 第35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385-406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406-4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