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油田曙四区杜家台油层油藏描述
前言 | 第1-9页 |
第1章 概况及项目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工区概况 | 第9页 |
·项目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2章 油藏地质框架 | 第11-14页 |
·曙四区岩石地层组合 | 第11页 |
·地震层位标定 | 第11-12页 |
·全区统层对比 | 第12-14页 |
第3章 构造描述 | 第14-16页 |
·地震相干体处理及解释 | 第14-15页 |
·构造描述 | 第15-16页 |
第4章 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 | 第16-22页 |
·沉积背景 | 第16页 |
·沉积标志 | 第16-18页 |
·沉积模式的确定 | 第18页 |
·沉积体系内部构成及微相特征 | 第18-21页 |
·沉积微相空间展布 | 第21-22页 |
第5章 储层砂体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22-25页 |
·储层三维地质随机建模方法步骤 | 第22-23页 |
·三维储层地质模型 | 第23-25页 |
第6章 储层成岩作用与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25-30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25页 |
·储层粘土矿物特征 | 第25页 |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25-26页 |
·储层非均质特征 | 第26-30页 |
第7章 储量计算及油藏评价 | 第30-36页 |
·油层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储量估算 | 第31-32页 |
·油层评价 | 第32-36页 |
第8章 储量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 | 第36-46页 |
·曙四区储量动用状况 | 第36页 |
·曙四区油藏水淹特征 | 第36-37页 |
·动态法剩余油分布及潜力分析 | 第37-41页 |
·剩余油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大庆石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摘要 | 第50-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