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性声明 | 第1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一、绪论 | 第8-17页 |
| (一) 本文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二) 本文写作的意义 | 第11-12页 |
| (三) 本文的论述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12-15页 |
| (四) 本文的主要观点与理论创新 | 第15-17页 |
| 二、巴人早期历史的钩沉与辨析 | 第17-23页 |
| 三、西周时期的楚国及其地望 | 第23-29页 |
| 四、濮的衰落与春秋时期的巴楚联盟 | 第29-34页 |
| 五、峡江地区的巴楚争夺与楚西界 | 第34-40页 |
| 六、“巴蔓子”辨析 | 第40-46页 |
| 七、峡江地区的盐卤资源与楚巫郡 | 第46-50页 |
| 八、“巴黔中”与楚黔中郡 | 第50-56页 |
| 九、楚灭巴与楚国西境的丧失 | 第56-64页 |
| 十、余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