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案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案例研究——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 第14-21页 |
| ·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的背景 | 第15-17页 |
|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 | 第17-21页 |
| 第三章 从社会整体角度看科学发现的自组织 | 第21-34页 |
| ·关于科学发现所需环境、条件的自组织观 | 第21-22页 |
| ·关于科学发现的自组织动力观 | 第22-29页 |
| ·科学发现认识系统的非线性关系之本质是理论思维与观察实验的相互作用 | 第22-24页 |
| ·科学发现社会系统的非线性关系主要是科学家之间的竞争与协同 | 第24-26页 |
| ·科学发现认识系统与科学发现社会系统的非线性关系 | 第26页 |
| ·科学发现知识系统的非线性关系 | 第26-28页 |
| ·科学发现知识系统与科学发现认识系统、科学发现社会系统间的非线性关系 | 第28-29页 |
| ·科学发现的自组织过程和机制 | 第29-34页 |
| ·科学发现的自组织过程 | 第29-30页 |
| ·科学发现的自组织机制 | 第30-34页 |
| 第四章 从个体角度看科学发现中创造性思维的自组织 | 第34-47页 |
| ·创造性思维是科学发现中的实在因素 | 第34-36页 |
| ·创造性思维的自组织机制 | 第36-42页 |
| ·首要条件—开放系统 | 第37-38页 |
| ·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态 | 第38-39页 |
| ·深层条件—非线性相互作用 | 第39-41页 |
| ·关键条件—思维创造活动的随机涨落 | 第41-42页 |
| ·创造性思维的自组织过程 | 第42-47页 |
| ·开放性状态下的信息输入阶段 | 第43页 |
| ·远离传统常规思维平衡态阶段 | 第43-44页 |
| ·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思维涨落产生阶段 | 第44页 |
| ·巨涨落引起的思维整体有序结构形成阶段 | 第44-45页 |
| ·新思维信息完善成型和输出阶段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47-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