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精神损害的概念、性质及特征 | 第11-14页 |
一、精神损害的概念 | 第11-13页 |
二、精神损害的性质及特征 | 第13-14页 |
(一) 精神损害的性质 | 第13页 |
(二) 精神损害的特征 | 第13-14页 |
第二节 违约责任救济精神损害的相关概述 | 第14-18页 |
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特征 | 第15-16页 |
(一)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以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为前提 | 第15页 |
(二) 违约精神损害是由于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造成的 | 第15-16页 |
(三)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具有相对性 | 第16页 |
(四) 当事人可以对违约之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进行约定 | 第16页 |
三、违约责任救济精神损害的历史沿革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18-25页 |
第一节 法国法、德国法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 | 第18-20页 |
一、法国法 | 第18页 |
二、德国法 | 第18-20页 |
第二节 英美法上的判例及相关规则 | 第20-23页 |
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在英国法的发展 | 第20-22页 |
二、《美国合同法重述》(第二版)的相关规定 | 第22页 |
三、精神损害的合同法救济在英美法上的适用范围 | 第22-23页 |
第三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比较法评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学说评论 | 第25-35页 |
第一节 不可预见说 | 第25-28页 |
一、可预见性规则及其实践 | 第25-26页 |
二、可预见性规则的理论基础 | 第26页 |
三、可预见性规则不能成为否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分析 | 第26-28页 |
第二节 证据与估算困难说 | 第28-29页 |
一、证据与估算困难说的观点 | 第28页 |
二、证据与估算困难说不能成为否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分析 | 第28-29页 |
第三节 责任竞合说 | 第29-33页 |
一、责任竞合制度概述 | 第29-30页 |
二、责任竞合说的观点 | 第30页 |
三、责任竞合说不能成为否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分析 | 第30-33页 |
(一) 责任竞合理论对加害型给付救济的不足 | 第30页 |
(二) 责任竞合理论下存在权利救济的空白地带 | 第30-32页 |
(三)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不同造成权利救济的尴尬 | 第32-33页 |
第四节 交易阻碍说 | 第33页 |
一、交易阻碍说的观点 | 第33页 |
二、交易阻碍说不能成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分析 | 第33页 |
第五节 对否定说观点的评析及启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现状与制度构建 | 第35-49页 |
第一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现状 | 第35-38页 |
一、肯定性的案例 | 第35-36页 |
二、否定性的案例 | 第36-37页 |
三、对我国司法现状的分析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构建 | 第38-47页 |
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模式 | 第38-40页 |
(一) 一般禁止而例外允许型 | 第39页 |
(二) 竞合支持型 | 第39页 |
(三) 一般允许型 | 第39-40页 |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合同类型化分析 | 第40-43页 |
(一) 加害给付 | 第41-42页 |
(二) 精神利益合同 | 第42-43页 |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 第43-44页 |
四、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44-45页 |
(一) 违约行为 | 第44-45页 |
(二) 损害事实存在且达到严重程度 | 第45页 |
(三) 违约行为与精神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第45页 |
五、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规则 | 第45-47页 |
(一) 过失相抵规则 | 第46页 |
(二) 可预见性规则 | 第46-47页 |
(三) 纯粹商业性合同不予赔偿原则 | 第47页 |
(四) 合同约定的限制 | 第47页 |
第三节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配套措施 | 第47-49页 |
一、加强行业自律与行业管理 | 第47-48页 |
二、完善服务性行业的职业责任险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