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的必要性 | 第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0-11页 |
| ·轻钢建筑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半刚性节点本身的工作性能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钢框架整体性能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课题内容 | 第11-13页 |
| 第2章 半刚性连接工作性能的试验研究 | 第13-26页 |
| ·试验目的 | 第13页 |
| ·试验设计及试验装置 | 第13-15页 |
| ·加载方式、量测内容及方法 | 第15-20页 |
| ·加载方式及测点的布设 | 第15-17页 |
| ·转角的量测 | 第17-20页 |
| ·试验现象 | 第20-23页 |
| ·实验结果 | 第23-24页 |
| ·半刚性连接的分类 | 第24-26页 |
| ·AISC规范分类标准 | 第24页 |
| ·欧洲规范 EC4分类标准 | 第24-26页 |
| 第3章 半刚性连接节点性能研究方法探讨 | 第26-34页 |
| ·几种半刚性连接的比较 | 第26-29页 |
| ·双腹板角钢连接 | 第26页 |
| ·顶底角钢连接 | 第26-27页 |
| ·外伸端板连接 | 第27页 |
| ·齐平端板连接 | 第27-28页 |
| ·矮端板连接 | 第28页 |
| ·矮端板和底角钢连接 | 第28-29页 |
| ·双腹板底角钢连接 | 第29页 |
| ·轻型钢结构建筑节点构造给出的几种半刚性连接 | 第29-30页 |
| ·半刚性节点性能的研究方法 | 第30-34页 |
| ·半刚性连接的足尺试验 | 第30-31页 |
| ·经验公式 | 第31页 |
| ·分析模型 | 第31页 |
| ·弹簧模型 | 第31-32页 |
| ·有限单元法 | 第32页 |
| ·方法评价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4章 半刚性连接工作性能的理论研究 | 第34-58页 |
| ·半刚性连接弯矩-转角关系表达式 | 第34-40页 |
| ·线性表达式 | 第34-36页 |
| ·多项式表达式 | 第36页 |
| ·B样条曲线表达式 | 第36页 |
| ·幂函数表达式 | 第36-38页 |
| ·指数函数表达式 | 第38页 |
| ·Eurocode3给出的连接的弯矩─转角关系曲线表达式 | 第38-39页 |
| ·论文采用的连接弯矩─转角关系曲线表达式 | 第39-40页 |
| ·半刚性连接的极限抗弯承载力的确定 | 第40-48页 |
| ·螺栓受拉验算 | 第41-42页 |
| ·柱腹板受剪屈服 | 第42-43页 |
| ·柱腹板受压屈服 | 第43页 |
| ·柱腹板受压屈曲 | 第43-44页 |
| ·柱翼缘抗拉强度计算 | 第44-46页 |
| ·T形连接件的计算 | 第46-47页 |
| ·焊缝计算 | 第47-48页 |
| ·半刚性连接初始刚度的确定 | 第48-53页 |
| ·段祺成等人提出的初始刚度计算方法 | 第48-50页 |
| ·王燕等人提出的初始刚度计算方法 | 第50-51页 |
| ·组件法分析连接的初始刚度 | 第51-53页 |
| ·半刚性连接的试验与理论对比分析 | 第53-58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 第64-65页 |
| 附录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