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6页 |
英文摘要 | 第16-2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0-49页 |
·甜瓜离体培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甜瓜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第20-26页 |
·器官培养. | 第20-24页 |
·甜瓜其他离体培养技术概况 | 第24-26页 |
·甜瓜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前景展望 | 第27页 |
·花粉管通道法在植物遗传转化中应用 | 第27-39页 |
·花粉管通道法的创立与发展 | 第27-28页 |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机理探讨 | 第28-29页 |
·花粉管通道法操作技术及影响因素 | 第29-34页 |
·供体DNA的种类及制备 | 第30页 |
·花粉管通道法的转化方法及操作技术 | 第30-31页 |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31-34页 |
·花粉管通道法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应用研究 | 第34-36页 |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技术评价及展望 | 第36-39页 |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在蔗糖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 第39-49页 |
·SPS的基本性质及生物学功能 | 第39-40页 |
·SPS在植物蔗糖代谢中的作用 | 第40-41页 |
·SPS在果实蔗糖代谢、成熟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 第41-44页 |
·SPS在果实蔗糖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 第41-43页 |
·SPS在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 第43-44页 |
·SPS在甜瓜果实糖代谢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 第44-47页 |
·SPS基因的克隆、遗传转化及应用表达 | 第47-49页 |
第二章 甜瓜自交系再生体系的研究 | 第49-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9-50页 |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不同培养方法对无菌苗生长质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外植体种类对愈伤诱导分化的影响 | 第52-53页 |
·无菌苗日龄对愈伤诱导分化的影响 | 第53-54页 |
·激素对自交系甜瓜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不定芽的伸长生长 | 第55-56页 |
·瓶苗的生根与驯化移栽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63页 |
·关于TS_2试材缺席 | 第57页 |
·甜瓜不定芽的发生方式 | 第57-58页 |
·激素对甜瓜自交系外植体再生诱导的效应 | 第58-61页 |
·外植体对甜瓜自交系再生诱导的影响 | 第61-63页 |
第三章 甜瓜自交系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 第63-82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甜瓜自交系的研究 | 第63-72页 |
·试验材料 | 第63-64页 |
·试验方法 | 第64-66页 |
·外植体制备 | 第64页 |
·工程农杆菌的活化及转接 | 第64-65页 |
·农杆菌LBA4404、C58感受态的制备 | 第65页 |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LBA4404、C58感受态细胞 | 第65页 |
·Kan选择压力及Cef抑菌临界浓度的筛选 | 第65页 |
·外植体预培养时间 | 第65-66页 |
·农杆菌侵染外植体时间 | 第66页 |
·外植体与农杆菌共培养时间 | 第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69页 |
·TS_1、TS_3试材Kan选择压力的筛选 | 第66-67页 |
·Cef对农杆菌LBA4404抑制效果的临界浓度筛选 | 第67页 |
·外植体预培养时间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67页 |
·农杆菌侵染时间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67-68页 |
·外植体与农杆菌共培养时间对基因转化的影响 | 第68-69页 |
·讨论 | 第69-72页 |
·关于农杆菌工程菌株的转接与活化 | 第69页 |
·Kan选择压及Cef抑菌浓度的筛选 | 第69-70页 |
·外植体的预培养、接种及与农杆菌的共培养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 第70-71页 |
·利用优化体系对2个甜瓜自交系的转化 | 第71-72页 |
·花粉管通道法对甜瓜自交系遗传转化的研究 | 第72-82页 |
·试验材料 | 第72-73页 |
·试验方法 | 第73-76页 |
·工程菌株Anti-MAI Ⅰ和Anti-MAI Ⅱ质粒提取 | 第73-74页 |
·重组子质粒BamH Ⅰ、Kpn Ⅰ的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 第74页 |
·Anti-MAI Ⅰ和Anti-MAI Ⅱ质粒外源目的基因的PCR验证 | 第74页 |
·Anti-MAI Ⅰ的Kan抗性基因NPT-Ⅱ的PCR验证 | 第74页 |
·3个甜瓜自交系花器结构及花粉萌发调查 | 第74-75页 |
·花粉管通道技术对甜瓜的转化 | 第75-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79页 |
·反义MAI基因重组子质粒酶切及PCR验证 | 第76-77页 |
·3个甜瓜自交系花器调查 | 第77页 |
·3个甜瓜自交系花粉萌发及花粉管伸长生长 | 第77-78页 |
·花粉管通道不同转化方法坐果率及种子数 | 第78-79页 |
·讨论 | 第79-82页 |
第四章 转基因甜瓜植株的分子检测及田间筛选 | 第82-96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TS_1、TS_3子叶柄转化植株的检测 | 第82-85页 |
·试验材料 | 第82页 |
·试验方法 | 第82-83页 |
·CTAB法提取甜瓜叶片基因组DNA | 第82页 |
·转基因植株基因组DNA的PCR检测 | 第82-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84页 |
·农杆菌转化TS_1、TS_3植株外源MAI基因检测 | 第83-84页 |
·农杆菌转化TS_1、TS_3植株Kan~r基因NPT-Ⅱ的检测 | 第84页 |
·讨论 | 第84-85页 |
·花粉管通道途径获得的TS_1、TS_2、TS_3甜瓜种子的检测 | 第85-96页 |
·试验材料 | 第85页 |
·试验方法 | 第85-86页 |
·分析纯Kan与药用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的抑制作用 | 第85页 |
·Kan对甜瓜种子、幼苗的临界浓度筛选 | 第85-86页 |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种子的筛选 | 第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2页 |
·分析纯与药用Kan对甜瓜种子萌发抑制的效果比较 | 第86页 |
·Kan使用方法的效果比较 | 第86-87页 |
·3个甜瓜种子Kan临界浓度的筛选 | 第87-88页 |
·3个甜瓜幼苗Kan临界浓度的筛选 | 第88页 |
·Kan临界浓度对TS_1、TS_2、TS_3花粉管转化种子的筛选 | 第88-89页 |
·Kan~r绿苗的PCR检测 | 第89-92页 |
·阳性植株的PCR-Southern杂交检测 | 第92页 |
·讨论 | 第92-96页 |
·Kan作用机理及在转基因植株快速筛选方面的应用 | 第92-93页 |
·3个甜瓜自交系Kan选择压的反应效果 | 第93-94页 |
·花粉管通道法在甜瓜遗传转化中的应用效果 | 第94-96页 |
第五章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6-117页 |
·试验材料 | 第96-98页 |
·植物材料 | 第96-97页 |
·宿主菌和质粒载体 | 第97页 |
·各种酶及重要试剂溶液 | 第97-98页 |
·SPS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技术流程 | 第98-100页 |
·试验方法 | 第100-110页 |
·甜瓜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100页 |
·SPS基因5’端大片断的克隆 | 第100-104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100页 |
·RT-PCR扩增 | 第100-101页 |
·DNA目的片断回收 | 第101页 |
·目的基因的T-克隆 | 第101-102页 |
·CaCl_2法制备大肠杆菌DH10B感受态细胞 | 第102页 |
·热击法转化大肠杆菌DH10B感受态细胞 | 第102页 |
·碱裂解法小量提取大肠杆菌重组子质粒 | 第102-103页 |
·重组子质粒EcoRⅠ、BamHⅠ酶切及PCR鉴定 | 第103-104页 |
·重组子质粒序列分析 | 第104页 |
·SPS基因3’末端小片断的克隆 | 第104-107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104页 |
·RT-PCR扩增 | 第104页 |
·DNA目的片断回收、T-克隆 | 第104页 |
·热击法转化大肠杆菌DH10B、重组子质粒提取 | 第104页 |
·重组子质粒EcoRⅠ、HindⅢ酶切及PCR鉴定 | 第104-105页 |
·Southern杂交筛选3’末端小片断阳性克隆 | 第105-107页 |
·重组子质粒序列分析 | 第107页 |
·SPS的全序列拼接及亚克隆 | 第107-108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107页 |
·SPS基因5’端附加接头的大片断扩增 | 第107页 |
·SPS基因3’端附加接头的小片断扩增 | 第107-108页 |
·SPS基因附加接头的全序列扩增 | 第108页 |
·SPS全序列的T-克隆 | 第108页 |
·SPS全长基因阳性克隆菌液PCR鉴定及序列测定分析 | 第108页 |
·SPS基因正义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转化 | 第108-110页 |
·植物表达载体pROK_2的BamHⅠ、KpnⅠ酶切及回收纯化 | 第108-109页 |
·SPS基因亚克隆质粒的BglⅡ、KpnⅠ酶切及回收纯化 | 第109页 |
·正义SPS基因与pROK_2表达载体的连接 | 第109页 |
·热击法转化大肠杆菌DH10B、重组子质粒提取 | 第109页 |
·正义表达载体重组子质粒XbaⅠ、KpnⅠ酶切验证 | 第109-110页 |
·正义表达载体重组子质粒转化农杆菌LBA4404、C58感受态细胞 | 第11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4页 |
·RNA的提取 | 第110页 |
·RT-PCR扩增SPS基因5’端大片断 | 第110页 |
·SPS基因5’端大片断重组子验证 | 第110-111页 |
·SPS基因5’端大片断序列分析及同源比较 | 第111页 |
·RT-PCR扩增SPS基因3’末端 | 第111-112页 |
·SPS基因3’端小片断重组子验证 | 第112页 |
·Southern杂交3’末端小片断重组子筛选 | 第112页 |
·SPS基因附加酶切位点的5’端和3’端PCR扩增 | 第112-113页 |
·附加酶切位点的SPS全序列PCR扩增及阳性克隆菌液PCR检测 | 第113-114页 |
·SPS基因正义表达载体构建及阳性克隆双酶切鉴定 | 第114页 |
·SPS基因的序列分析及编码氨基酸 | 第114页 |
·讨论 | 第114-117页 |
·关于SPS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 | 第114-116页 |
·SPS基因正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16-117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17-121页 |
·本试验的研究结论 | 第117-118页 |
·本试验的创新点 | 第118页 |
·后续研究设想 | 第118-121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121-122页 |
附录ⅠⅡⅢ | 第122-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