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流人工湿地质流输氧机理研究及系统模型构建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人工湿地系统 | 第9-12页 |
·湿地 | 第9页 |
·人工湿地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9-10页 |
·人工湿地分类 | 第10-12页 |
·人工湿地净化机理 | 第12-14页 |
·基质-微生物-植物系统 | 第12-13页 |
·有机物的去除 | 第13页 |
·氮的去除 | 第13-14页 |
·磷的去除 | 第14页 |
·人工湿地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与使用状况 | 第14-22页 |
·人工湿地在国外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 第16-19页 |
·垂直流人工湿地氧传输机理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2 质流输氧机理试验研究 | 第22-29页 |
·垂直流人工湿地中的氧 | 第22-23页 |
·水体中的溶解氧 | 第22页 |
·生化需氧量 | 第22-23页 |
·湿地耗氧和供氧 | 第23页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3-24页 |
·试验装置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24-27页 |
·质流输氧的存在 | 第24-25页 |
·水流出和气体进入过程描述 | 第25-26页 |
·质流输氧能力 | 第26-27页 |
·结论 | 第27-29页 |
3 运行方式对垂直流人工湿地氧传输的影响 | 第29-34页 |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29-30页 |
·试验装置 | 第29-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页 |
·取样与分析 | 第30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不同负荷下所需的渗滤时间 | 第30-31页 |
·不同进水方式下的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 第31页 |
·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4 基于SD 的垂直流人工湿地模型 | 第34-70页 |
·人工湿地的初级模型 | 第34-40页 |
·衰减方程 | 第34-35页 |
·一级动力学模型 | 第35-37页 |
·一级动力学模型的局限性 | 第37-39页 |
·Monod 动力学模型 | 第39-40页 |
·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40-47页 |
·系统动力学原理 | 第40-41页 |
·系统动力学基本特点 | 第41-42页 |
·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模型基本原理 | 第42-43页 |
·构思模型结构的原则 | 第43-44页 |
·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可行性 | 第44页 |
·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 第44-47页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垂直流人工湿地模型 | 第47-64页 |
·模型结构 | 第48-51页 |
·溶解氧子系统 | 第51页 |
·储水量子系统 | 第51-52页 |
·碳循环子系统 | 第52-55页 |
·氮循环子系统 | 第55-61页 |
·自养微生物子系统 | 第61-62页 |
·异养微生物子系统 | 第62-64页 |
·实例分析 | 第64-68页 |
·实际运行湿地系统 | 第64-65页 |
·模型验证 | 第65-66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66页 |
·预测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70-73页 |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附录一 垂直流人工湿地模型混合图 | 第82-83页 |
附录二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动力学模型变量表 | 第83-88页 |
附录三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程序 | 第88-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