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前言 | 第1-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 ·沉积物中氮、磷的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沉积物中氮、磷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4-17页 |
| ·沉积物中氮、磷的来源 | 第14页 |
| ·沉积物中氮、磷的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功能 | 第14-15页 |
| ·近海沉积物在海洋氮、磷循环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 ·沉积物中氮、磷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 第16-17页 |
| ·沉积物污染评价及氮磷污染评价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7-21页 |
| ·沉积物中元素的背景值及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第17-19页 |
| ·沉积物中氮、磷污染评价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9-21页 |
| 2 象山港区域环境概况 | 第21-25页 |
| ·地理状况 | 第21-22页 |
| ·气候特征 | 第22页 |
| ·底质类型 | 第22页 |
| ·水文特征 | 第22-23页 |
| ·港口资源 | 第23页 |
| ·渔业资源 | 第23-25页 |
|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 ·调查范围 | 第25-26页 |
|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第26页 |
| ·测定方法 | 第26-28页 |
| ·表层沉积物各要素的测定 | 第26-27页 |
| ·水体理化因子的测定 | 第27-28页 |
| 4 象山港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的分布 | 第28-42页 |
| ·无机氮 | 第28-31页 |
| ·海区 | 第28-30页 |
| ·潮间带 | 第30-31页 |
| ·有机氮 | 第31-33页 |
| ·海区 | 第31-32页 |
| ·潮间带 | 第32-33页 |
| ·总氮 | 第33-35页 |
| ·海区 | 第33-34页 |
| ·潮间带 | 第34-35页 |
| ·无机磷 | 第35-37页 |
| ·海区 | 第35-36页 |
| ·潮间带 | 第36-37页 |
| ·有机磷 | 第37-39页 |
| ·海区 | 第37-38页 |
| ·潮间带 | 第38-39页 |
| ·总磷 | 第39-41页 |
| ·海区 | 第39-40页 |
| ·潮间带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5 象山港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42-53页 |
| ·水动力作用的影响 | 第42页 |
| ·海水养殖的影响 | 第42-43页 |
| ·陆源径流的输入的影响 | 第43页 |
| ·沉积物粒度及组构的影响 | 第43-46页 |
| ·潮间带沉积物 | 第44-45页 |
| ·海区沉积物 | 第45-46页 |
| ·沉积物含水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上覆水体各理化因子的影响 | 第47-49页 |
| ·水温 | 第48页 |
| ·盐度 | 第48-49页 |
| ·溶解氧 | 第49页 |
| ·pH 值 | 第49页 |
| ·有机质的影响及氮、磷来源分析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2页 |
| ·潮间带断面氮、磷含量变化的讨论 | 第50-51页 |
| ·海区表层沉积物氮、磷含量变化的讨论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6 象山港表层沉积物中氮、磷背景值的计算及环境评价 | 第53-64页 |
| ·环境背景值 | 第53-54页 |
| ·数据的分布性态检验 | 第54-56页 |
| ·环境背景值的计算 | 第56-58页 |
| ·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 | 第58-63页 |
| ·单因子指数评价 | 第58-61页 |
| ·海域污染程度综合评价 | 第61-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7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