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算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 第9-11页 |
第二章 智能天线技术 | 第11-21页 |
·引言 | 第11页 |
·智能天线技术 | 第11-13页 |
·智能天线的基本组成及原理 | 第11-12页 |
·智能天线的基本形式 | 第12-13页 |
·智能天线技术的实现方案 | 第13-15页 |
·组件空间处理方式 | 第13-14页 |
·波束空间处理方式 | 第14-15页 |
·智能天线与若干空域处理技术的比较 | 第15-16页 |
·智能天线在未来3G网络中的应用 | 第16-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智能天线中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第21-31页 |
·引言 | 第21页 |
·智能天线接收准则 | 第21-22页 |
·自适应算法 | 第22-29页 |
·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分类 | 第22-23页 |
·最陡下降法 | 第23-24页 |
·最小均方(LMS)算法 | 第24-25页 |
·最小二乘(LS)准则 | 第25-27页 |
·递推最小二乘 RLS算法 | 第27-28页 |
·LMS算法于RLS算法的比较 | 第28-29页 |
·仿真结果和结论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天线阵元间互耦对算法的影响 | 第31-39页 |
·引言 | 第31页 |
·互耦分析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矩量法原理 | 第32-33页 |
·天线阵的矩量法分析 | 第33-37页 |
·天线阵的耦合分析 | 第33-35页 |
·对称阵子阵的互阻抗 | 第35-37页 |
·计算机仿真及分析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宽带波束形成 | 第39-57页 |
·引言 | 第39页 |
·窄带波束形成 | 第39-50页 |
·LCMV波束形成 | 第39页 |
·线阵波束形成 | 第39-44页 |
·圆阵波束形成 | 第44-49页 |
·线阵和圆阵的比较 | 第49-50页 |
·宽带波束形成 | 第50-55页 |
·宽带智能天线 | 第50页 |
·宽带 LCMV波束形成 | 第50-51页 |
·宽带波束形成仿真 | 第51-54页 |
·非均匀布阵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