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 第1-32页 |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右半球的面孔识别优势 | 第9-15页 |
1 脑损伤患者的研究 | 第9-11页 |
2 脑成像研究 | 第11-13页 |
3 认知实验研究 | 第13-14页 |
4 小结 | 第14-15页 |
第三节 面孔识别认知模型 | 第15-19页 |
1 Bruce-Young面孔识别认知模型 | 第15-18页 |
2 彭小虎等修订的面孔识别认知模型 | 第18-19页 |
3 小结 | 第19页 |
第四节 面孔反转效应 | 第19-26页 |
1 整体假设 | 第20-22页 |
2 图式假设 | 第22页 |
3 成分结构假设 | 第22-24页 |
4 综合模型 | 第24-26页 |
第五节 自我面孔识别的脑功能定位 | 第26-31页 |
1 脑损伤患者研究 | 第26-28页 |
2 认知实验研究 | 第28-29页 |
3 神经成像研究 | 第29-30页 |
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六节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32-53页 |
第一节 实验一:对无外部特征自我面孔左右两侧的注视差异 | 第32-40页 |
第二节 实验二:对无外部特征自我面孔双手的反应差异 | 第40-44页 |
第三节 实验三:对无外部特征自我面孔左右半球的脑电活动差异 | 第44-53页 |
第三章 总讨论 | 第53-56页 |
第一节 自我面孔识别与右侧前额叶 | 第53页 |
第二节 自我面孔反转效应 | 第53-54页 |
第三节 N170、P170与面孔识别认知模型 | 第54-5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