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 第2-3页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3页 |
·国内背景:新的就业形势综述 | 第10-12页 |
·国际背景:入世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 | 第15-17页 |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新的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供需现状分析与思考 | 第17-22页 |
·新的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供需现状分析 | 第17-19页 |
·高等教育供需现状分析 | 第17-19页 |
·供需现状反映高等教育“出口”供需基本矛盾 | 第19页 |
·对高等教育“出口”供需基本矛盾的分析与思考 | 第19-22页 |
·“扩招”——高等教育“出口”矛盾的直接原因 | 第20页 |
·“非理性”的择业观——高等教育“出口”矛盾的重要原因 | 第20-21页 |
·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出口”矛盾的根本原因 | 第21-22页 |
3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新的就业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 | 第22-29页 |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 第23页 |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滞后性 | 第23-26页 |
·“重学轻术”的高等教育观念未能与新的就业形势现状紧密衔接 | 第24-25页 |
·“共性”模式不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下受教育者“可持续性发展”要求 | 第25-26页 |
·新的就业形势影响下的高等教育环境、对象的转变 | 第26页 |
·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确立 | 第26-27页 |
·新的就业形势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描述 | 第27-29页 |
4 当前大学生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29-34页 |
·当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知识的积累 | 第29-30页 |
·培养方案因循守大学生的满意度低 | 第30页 |
·大学生最关注的是全面发展和找到理想的工作 | 第30页 |
·对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根本原因的看法趋于多样化 | 第30-31页 |
·大学生对就业的选择日趋理性 | 第31页 |
·市场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 | 第31-32页 |
·大学生选择课程领域趋于务实 | 第32页 |
·大学生对大学教育目的的认识趋于务实 | 第32-33页 |
·分析结论 | 第33-34页 |
5 SWOT分析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培养模式中的引入 | 第34-38页 |
·SWOT分析简述 | 第34-35页 |
·SWOT分析引入大学生培养模式中的现实意义 | 第35-36页 |
·SWOT分析方法引入大学生培养模式中的可行性 | 第36页 |
·SWOT分析的引入体现了教学改革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 第36-37页 |
·SWOT分析的引入可确保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 第37-38页 |
6 SWOT分析的实施理念 | 第38-42页 |
·SWOT分析的精髓 | 第38页 |
·SWOT分析的理念价值——捉进大学生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 第38页 |
·SWOT分析的工具价值——对当前培养模式的修正补充 | 第38页 |
·SWOT分析在培养模式中的实施(三主体六要素一模型) | 第38-42页 |
·进行大学生培养现状调查的建议 | 第40页 |
·SWOT分析的引入 | 第40页 |
·SWOT分析结果与大学生培养模式改进 | 第40-42页 |
7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对策及启示 | 第42-48页 |
·对策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方略 | 第42-43页 |
·课程设置面向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根本 | 第42页 |
·师资队伍建设以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 | 第42-43页 |
·产学研合作兴办教育与实训基地 | 第43页 |
·对策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增长”方略 | 第43-44页 |
·提高“学历层次”培养大众化时代的“精英” | 第43-44页 |
·宽口径综合化的培养模式导向研究型的教学方式 | 第44页 |
·SWOT分析引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 第44-48页 |
·组合社会资源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评价 | 第44-45页 |
·高校管理模式应和学生培养模式相匹配 | 第45页 |
·培养模式应该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本身的需求 | 第45-46页 |
·建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预警机制 | 第46页 |
·培养大学生树立自我可持续的发展意识 | 第46-48页 |
8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