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测井的计算机实现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成像测井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裂缝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 2 成像测井的原理 | 第13-16页 |
|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 | 第13-14页 |
| ·井周声波成像测井 | 第14-16页 |
| 3 裂缝的基本形态与特征 | 第16-19页 |
| ·裂缝的分类 | 第16-18页 |
| ·天然裂缝 | 第16页 |
| ·人工诱导裂缝 | 第16-17页 |
| ·诱导裂缝与天然裂缝的区别 | 第17-18页 |
| ·其它地质现象的形态和特征 | 第18-19页 |
| 4 裂缝图像的数据读取 | 第19-28页 |
| ·BMP图像文件的特色及文件结构 | 第19-22页 |
| ·BMP文件的特色 | 第19页 |
| ·BMP图像的文件结构 | 第19-22页 |
| ·调色板的原理 | 第22-24页 |
| ·不同类型裂缝图像文件的转换和读取 | 第24-28页 |
| ·EMP文件转换为BMP文件 | 第24页 |
| ·表头文件结构的读取以及调色板数据的读取 | 第24-27页 |
| ·裂缝图像数据的读取 | 第27-28页 |
| 5 裂缝图像的预处理 | 第28-40页 |
| ·灰度图像的处理 | 第28-31页 |
| ·图像反色 | 第28-29页 |
| ·二值化 | 第29页 |
| ·线性灰度变换法 | 第29-31页 |
| ·基于灰度直方图的图像增强 | 第31-34页 |
| ·直方图的定义和性质 | 第31页 |
| ·直方图均衡化的原理 | 第31-32页 |
| ·直方图均衡化的算法 | 第32-34页 |
| ·图像平滑 | 第34-38页 |
| ·均值滤波 | 第35页 |
| ·中值滤波 | 第35-38页 |
| ·图像锐化 | 第38-40页 |
| 6 裂缝图像的边缘处理 | 第40-48页 |
| ·边缘及边缘检测 | 第40-44页 |
| ·边缘检测的原理和步骤 | 第41-42页 |
| ·Roberts算子边缘探测 | 第42页 |
| ·Sobel算子边缘探测 | 第42页 |
| ·Kirsh算子边缘探测 | 第42-43页 |
| ·高斯拉普拉斯算子边缘探测 | 第43-44页 |
| ·HOUGH变换 | 第44-46页 |
| ·Hough变换的原理 | 第44-45页 |
| ·具体算法 | 第45-46页 |
| ·轮廓提取和跟踪 | 第46-48页 |
| ·轮廓提取 | 第46-47页 |
| ·种子填充 | 第47页 |
| ·轮廓跟踪 | 第47-48页 |
| 7 裂缝图像的分割 | 第48-52页 |
| ·阈值 | 第48-49页 |
| ·区域和边缘 | 第49-50页 |
| ·分割 | 第50-52页 |
| ·双峰法 | 第50页 |
| ·迭代法 | 第50-51页 |
| ·大律法(OTSU法) | 第51-52页 |
| 8 裂缝的自动识别 | 第52-62页 |
| ·裂缝的识别原理和过程 | 第52-53页 |
| ·圆柱形井壁成像的投影展开 | 第53-55页 |
| ·过井裂缝的识别 | 第55-60页 |
| ·过井裂缝的形态特征 | 第55-56页 |
| ·识别方法 | 第56-58页 |
| ·确定正弦曲线幅度和初相位的具体算法 | 第58页 |
| ·过井裂缝参数定量计算 | 第58-60页 |
| ·垂直裂缝的识别 | 第60-62页 |
| ·垂直裂缝的识别原理 | 第60页 |
| ·垂直裂缝的参数计算 | 第60-62页 |
| 9 孔洞的自动识别 | 第62-67页 |
| ·孔洞识别的原理和步骤 | 第62-63页 |
| ·孔洞识别中的特殊算法 | 第63-64页 |
| ·去除横竖直线和孤立点 | 第63页 |
| ·去除内部空洞点 | 第63页 |
| ·去除内部边界 | 第63-64页 |
| ·避免孔洞重复识别 | 第64页 |
| ·避免孔洞部分边界重复识别 | 第64页 |
| ·孔洞识别实例 | 第64-65页 |
| ·孔洞参数的定量计算 | 第65-67页 |
| ·孔洞的个数 | 第65页 |
| ·孔洞的面密度 | 第65-66页 |
| ·孔洞的总周长 | 第66页 |
| ·孔洞总面积 | 第66页 |
| ·孔洞中值大小 | 第66页 |
| ·孔洞的面孔度 | 第66-67页 |
| 10 结论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