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5页 |
第一节 骈文文体的自足性和兼容性 | 第8-17页 |
一、“骈文”之名溯源 | 第8-10页 |
二、“骈文”之实的演变 | 第10-12页 |
三、骈文名与实的更替 | 第12-14页 |
四、骈文体裁的兼容性 | 第14-17页 |
第二节 骈文理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 第17-25页 |
一、六朝、隋唐“今体”理论点评 | 第18-20页 |
二、宋四六话内容和背景研究 | 第20-21页 |
三、清代骈文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 第21-25页 |
第一章 晚明崇尚六朝文风的风尚和四六选本的兴起 | 第25-40页 |
第一节 明代前中期的四六批评 | 第25-30页 |
一、文体学专著中对四六、骈体的贬抑 | 第25-28页 |
二、明代前中期四六批评整体上失语的原因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晚明四六批评的兴起 | 第30-40页 |
一、明代中后期崇尚六朝文学的思潮 | 第30-31页 |
二、晚明四六理论的兴起 | 第31-33页 |
三、《四六法海》:明末骈文选本的代表之作 | 第33-38页 |
四、六朝文集的整理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以康熙时期为主的清初四六批评 | 第40-56页 |
第一节 清初文学思潮与四六批评 | 第40-49页 |
一、韩欧文统和经世道统下的骈文地位 | 第41-43页 |
二、以康熙时期为主的清初四六选本批评 | 第43-49页 |
第二节 对当代骈文家的直接批评 | 第49-53页 |
第三节 清初骈文创作及理论兴起的主要原因 | 第53-56页 |
第三章 乾嘉道时期的骈文思潮与理论 | 第56-104页 |
第一节 《四库全书总目》的骈文批评观 | 第57-63页 |
一、徐庚:一代文宗与四六宗匠 | 第58-59页 |
二、宋四六:以典雅流丽为宗 | 第59-61页 |
三、对四六选本和四六话的再批评 | 第61-63页 |
第二节 复古思潮下的骈文创作和理论 | 第63-69页 |
一、以三唐骈文风格为取向的作家点评 | 第64-65页 |
二、以六朝初唐风格为取向的骈文正宗论 | 第65-68页 |
三、以魏晋文风为尚的作家批评 | 第68-69页 |
第三节 骈文风格批评的自觉和自立 | 第69-74页 |
一、博学内容与华丽形式的有机融合:沉博绝丽 | 第70-72页 |
二、皆于绮藻丰缉之中,能存简质清刚之制 | 第72-74页 |
第四节 求对等、争正统与融骈散:骈文地位三重奏 | 第74-82页 |
一、文章有俪体,六经开权舆。凡物比奇偶,整散为密疏 | 第75-76页 |
二、荀卿为儒宗老师,萧统乃文章正派 | 第76-80页 |
三、苟叙事明,述意畅,则单行与排偶一也 | 第80-82页 |
第五节 乾嘉道时期的骈文选本 | 第82-97页 |
一、对前代骈文的选本批评 | 第83-88页 |
二、李兆洛及其《骈体文钞》 | 第88-92页 |
三、对清代骈文的选本批评 | 第92-97页 |
第六节 乾嘉道骈文创作及理论兴起的主要原因 | 第97-104页 |
一、征实汉学与骈文特征的契合 | 第97-98页 |
二、文章论争与骈文发展机遇 | 第98-104页 |
第四章 清代骈文理论专著—《四六丛话》 | 第104-123页 |
第一节 孙梅与阮元的关系略析 | 第104-106页 |
第二节 《四六丛话》的体例及主旨 | 第106-108页 |
一、编撰用意及体例 | 第106-107页 |
二、《选》实骈俪之渊府,《骚》乃词赋之羽翼 | 第107-108页 |
第三节 各类骈文文体叙论 | 第108-117页 |
一、论述各类文体的演变,突出其骈偶化过程 | 第109-110页 |
二、论述各类骈体典型特点、文体差别及创作方法 | 第110-112页 |
三、对各类骈体及作家点评,凸显了骈文发展史 | 第112-117页 |
第四节 骈文代表作家点评 | 第117-119页 |
第五节 《四六丛话·总论》及该书局限性 | 第119-123页 |
第五章 以光绪时期为主的晚清骈文理论 | 第123-148页 |
第一节 过渡期的骈文理论 | 第124-129页 |
一、王莳兰的“意双则陈理易达;句耦则言情易深” | 第124-125页 |
二、对乾嘉道骈文家的评价 | 第125-128页 |
三、以曾国藩为首的晚清古文家的骈文理论 | 第128-129页 |
第二节 晚清骈文家的骈文理论 | 第129-134页 |
一、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的骈文批评 | 第129-130页 |
二、谭献《复堂日记》中的骈文批评 | 第130-134页 |
第三节 骈文文体特征的再发展—朱一新的“潜气内转”论 | 第134-138页 |
一、司马迁和司马相如:散体之宗和骈体之祖 | 第134-135页 |
二、潜气内转,上抗下坠 | 第135-138页 |
第四节 晚清骈文选本 | 第138-148页 |
一、《后八家四六文钞》和《国朝骈体正宗续编》 | 第138-140页 |
二、《国朝十家四六文钞》和《骈文类纂》 | 第140-144页 |
三、《八家四六文注》和《国朝常州骈体文录》 | 第144-148页 |
第六章 清末民初的骈文理论 | 第148-162页 |
第一节 以李详为代表的扬州学派的骈文理论 | 第149-152页 |
一、以自然为宗,以单复相间为体 | 第149-150页 |
二、对桐城派古文末流的批评 | 第150-152页 |
第二节 孙德谦和《六朝丽指》 | 第152-162页 |
一、主气韵勿尚才气,崇散朗勿擅藻采 | 第153-155页 |
二、骈文之有任沈,犹诗家之有李杜 | 第155-156页 |
三、骈文形式美的探讨 | 第156-159页 |
四、骈文创作方法浅议 | 第159-162页 |
总论:从骈文理论来看清代骈文复兴之不虚 | 第162-170页 |
一 骈文地位理论的崛起 | 第162-165页 |
二 骈文文体特征的明确 | 第165-167页 |
三 骈文风格批评的专门化 | 第167-170页 |
附录:《四六金针》非陈维崧撰辨 | 第170-175页 |
一、《四六金针》的接受概况 | 第170-171页 |
二、《文筌·四六附说》与《四六金针》比较 | 第171-172页 |
三、《文筌·四六附说》作者与《四六金针》作伪者简议 | 第172-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2页 |
后记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