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雕塑视觉创作特征研究
| 第1章 引言 | 第1-14页 |
|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 ·城市雕塑创作面临时代转型 | 第10页 |
| ·空间意义拓展 | 第10-11页 |
| ·论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1-14页 |
| ·课题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 ·课题理论体系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第2章 当代城市雕塑的相关概念阐释 | 第14-28页 |
| ·城市雕塑的定义 | 第14-18页 |
| ·城市 | 第14-16页 |
| ·雕塑 | 第16页 |
| ·城市雕塑 | 第16-18页 |
| ·当代城市雕塑的形成与发展 | 第18-22页 |
| ·当代城市雕塑的类型 | 第22-23页 |
| ·当代城市雕塑的核心观念 | 第23-28页 |
| ·公共性—城市雕塑的特质 | 第23-24页 |
| ·和而不同—城市雕塑的立意 | 第24-26页 |
| ·视觉传达—城市雕塑的表征 | 第26-28页 |
| 第3章 当代城市雕塑的视觉功用 | 第28-46页 |
| ·人对环境的认知结构 | 第29-30页 |
| ·当代城市雕塑的视觉功用 | 第30-41页 |
| ·城市雕塑从形式层面提升城市环境的审美基准 | 第30-32页 |
| ·城市雕塑从意象层面改善城市环境的视觉品质 | 第32-38页 |
| ·城市雕塑从意义层面拓展城市环境的人文内涵 | 第38-41页 |
| ·空间、行为、雕塑 | 第41-46页 |
| ·城市雕塑的场所效应 | 第42页 |
| ·城市雕塑为空间立意 | 第42-45页 |
| ·提升场所的文明级数 | 第45-46页 |
| 第4章 当代城市雕塑的语言解读 | 第46-60页 |
| ·当代城市雕塑的场所语言分类 | 第47-51页 |
| ·雕塑语言的视觉转换 | 第51-52页 |
| ·城市雕塑语言的当代特征 | 第52-60页 |
| ·词性分析 | 第53-54页 |
| ·生命理念 | 第54-56页 |
| ·象征性和标志性 | 第56-58页 |
| ·参与互动性 | 第58页 |
| ·语言的可读性 | 第58-60页 |
| 第5章 当代城市雕塑的创作分析 | 第60-87页 |
| ·当代城市雕塑的创作要素分类 | 第61页 |
| ·当代城市雕塑的创作依据 | 第61-62页 |
| ·当代城市雕塑的创作特征 | 第62-87页 |
| ·环境指认 | 第63-71页 |
| ·材质表意 | 第71-74页 |
| ·光色结合 | 第74-78页 |
| ·造型法则 | 第78-83页 |
| ·处理手法 | 第83-87页 |
| 第6章 案例综合分析及创作实践 | 第87-100页 |
| ·城市雕塑案例综合分析 | 第88-93页 |
| ·席凡宁根“海边的童话” | 第88-91页 |
| ·“海上海”社区雕塑 | 第91-93页 |
| ·城市雕塑创作实践 | 第93-100页 |
| ·雕塑《智》创作分析 | 第93-96页 |
| ·浦东陆家嘴公共绿地雕塑邀请赛竞标方案 | 第96-100页 |
| 第7章 结论城市雕塑创作的未来展望 | 第100-107页 |
| ·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现状 | 第100-101页 |
| ·中国城市雕塑创作未来规划 | 第101-104页 |
| ·拓展当代中国城市雕塑的文化语境 | 第101-102页 |
| ·合理规划城市雕塑 | 第102-103页 |
| ·激发当代性的视觉转换和造型表达 | 第103-104页 |
| ·城市雕塑的价值评判参考 | 第104-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