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显示用中空乳胶粒子的制备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32页 |
| ·电泳显示 | 第9-15页 |
| ·电泳显示原理 | 第9-11页 |
| ·电子墨水型电泳显示 | 第11-13页 |
| ·扭转球型电泳显示 | 第13-15页 |
| ·反转乳液型电泳显示 | 第15页 |
| ·中空乳胶粒子的制备方法 | 第15-21页 |
| ·渗透溶涨法 | 第15-16页 |
| ·W/O/W 乳液聚合法 | 第16-17页 |
| ·封装非溶剂法 | 第17-19页 |
| ·SPG膜乳化法 | 第19-20页 |
| ·其他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 ·乳液聚合法制备核壳结构粒子 | 第21-30页 |
| ·核壳结构形成机理 | 第22-23页 |
| ·核壳聚合物形成的条件 | 第23-26页 |
| ·影响乳胶粒子形态的因素 | 第26-28页 |
| ·核壳结构聚合物复合粒子的表征方法 | 第28-30页 |
| ·中空乳胶粒子的用途 | 第30-32页 |
| ·电泳显示用底色粒子 | 第30页 |
| ·建筑涂料 | 第30-31页 |
| ·纸涂料 | 第31页 |
| ·其他用途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2-38页 |
|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32-33页 |
| ·分析测试仪器 | 第33-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 ·种子聚合物的制备 | 第34页 |
| ·酸性核的制备 | 第34-35页 |
| ·核壳粒子的制备 | 第35-36页 |
| ·渗透溶涨法制备中空粒子 | 第36页 |
| ·包覆微胶囊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8-66页 |
| ·种子聚合物的制备 | 第38-43页 |
| ·搅拌速度对种子粒径的影响 | 第38页 |
| ·加料方式对种子粒径的影响 | 第38-42页 |
| ·种子聚合物的原子力照片 | 第42-43页 |
| ·种子聚合物的透射电镜照片 | 第43页 |
| ·酸性核的制备 | 第43-49页 |
|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加料速度的影响 | 第45页 |
| ·种子聚合物与核单体质量比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引发剂加料方式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核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7页 |
| ·核聚合物的原子力照片 | 第47-49页 |
| ·制备核壳粒子 | 第49-56页 |
| ·核粒径对聚合物粒子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单体加料方式对聚合物粒子的影响 | 第50-51页 |
|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51页 |
| ·引发剂种类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剂配比的影响 | 第52-53页 |
| ·交联剂的交联机理对反应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核壳粒子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4-55页 |
| ·核壳粒子的原子力照片 | 第55页 |
| ·核壳粒子的透射电镜照片 | 第55-56页 |
| ·渗透溶胀法制备中空粒子 | 第56-63页 |
| ·碱的种类对溶涨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壳单体中各组分比例对溶涨的影响 | 第58页 |
| ·核单体中酸性单体的比例对溶涨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壳单体中酸性单体对溶涨的影响 | 第59页 |
| ·交联剂占壳单体的质量比对溶涨的影响 | 第59-60页 |
| ·不同壳材体系制备的中空粒子 | 第60-61页 |
| ·中空粒子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 第61页 |
| ·中空粒子的扫描电镜照片 | 第61-62页 |
| ·中空粒子的透射电镜照片 | 第62-63页 |
| ·中空粒子在电泳显示方面的应用性能 | 第63-66页 |
| ·中空粒子的电泳特性 | 第63-64页 |
| ·微胶囊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 第64-66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