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钢箱结合简支梁的计算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钢-混凝土结合梁的定义 | 第11页 |
| ·钢板(箱)梁—混凝土结合梁桥 | 第11-12页 |
| ·结合梁的发展概况 | 第12-17页 |
| ·钢箱结合梁计算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传剪器设计 | 第17-18页 |
| ·圆柱头栓钉承载力计算 | 第18页 |
| ·动力特性计算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 第2章 基本原则及技术参数 | 第20-28页 |
| ·荷载 | 第20-25页 |
| ·恒载 | 第20页 |
| ·活载 | 第20-22页 |
| ·附加力 | 第22-23页 |
| ·特殊荷载 | 第23-24页 |
| ·荷载组合 | 第24-25页 |
| ·主要指标 | 第25-26页 |
| ·应力指标 | 第25页 |
| ·梁体变形限值 | 第25-26页 |
| ·动力性能指标 | 第26页 |
| ·结构说明 | 第26-28页 |
| 第3章 施工阶段计算 | 第28-33页 |
| ·32m结合梁施工阶段计算 | 第28-30页 |
| ·施工阶段的划分 | 第28页 |
| ·计算程序 | 第28页 |
| ·计算模型 | 第28-29页 |
| ·施工阶段计算结果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页 |
| ·40m结合梁施工阶段计算 | 第30-33页 |
| ·施工阶段的划分 | 第30页 |
| ·计算程序 | 第30-31页 |
| ·计算模型 | 第31页 |
| ·施工阶段计算结果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4章 运营阶段静力计算 | 第33-73页 |
| ·32m结合梁运营阶段静力计算 | 第33-53页 |
| ·计算程序 | 第33页 |
| ·计算模型 | 第33-34页 |
| ·计算工况 | 第34页 |
| ·钢主梁计算结果 | 第34-44页 |
| ·混凝土桥面板计算结果 | 第44-50页 |
| ·传剪器计算结果 | 第50-51页 |
| ·横向倾覆稳定性 | 第51页 |
| ·梁体位移 | 第51-53页 |
| ·小结 | 第53页 |
| ·40m结合梁运营阶段静力计算 | 第53-73页 |
| ·计算程序 | 第53页 |
| ·计算模型 | 第53-54页 |
| ·计算工况 | 第54-55页 |
| ·钢主梁计算结果 | 第55-65页 |
| ·混凝土桥面板计算结果 | 第65-69页 |
| ·传剪器计算结果 | 第69-70页 |
| ·横向倾覆稳定性 | 第70页 |
| ·梁体位移 | 第70-71页 |
| ·小结 | 第71-73页 |
| 第5章 动力特性计算 | 第73-81页 |
| ·动力性能指标 | 第73页 |
| ·32m结合梁 | 第73-77页 |
| ·40m结合梁 | 第77-81页 |
| 第6章 采用不同单元类型建模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81-84页 |
| ·位移 | 第81-82页 |
| ·梁单元模型的竖向位移 | 第81-82页 |
| ·荷载作用下位移对比 | 第82页 |
| ·自振特性对比 | 第82-83页 |
| ·小结 | 第83-84页 |
| 结论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