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喜温药物论文

甘草柠条间化感作用的组织培养法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17页
 1.1 植物化感作用的定义第8-9页
 1.2 国内外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概况第9-11页
  1.2.1 国外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发展概况第9-10页
  1.2.2 国内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概况第10-11页
 1.3 化感作用研究方法及其评述第11-12页
  1.3.1 水浸提生物测试法第11页
  1.3.2 植物箱生物测试法第11页
  1.3.3 迟播共培法第11-12页
  1.3.4 田间抑制圈测试法第12页
  1.3.5 化感-竞争分离法第12页
 1.4 化感物质的来源、主要种类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第12-13页
 1.5 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第13-14页
  1.5.1 增进对自然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本质的认识第13页
  1.5.2 有利于合理栽培方式、耕作制度的制订第13-14页
  1.5.3 有利于病虫害控制和植物生长调节第14页
  1.5.4 有利于保护环境,构成良好的生态系统第14页
 1.6 植物化感作用应用前景第14-17页
  1.6.1 鉴定新的化感物质第14-15页
  1.6.2 化感物质的迁移及其被相邻植物的吸收和再固定第15页
  1.6.3 化感作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的研究第15页
  1.6.4 化感作用的浓度范围第15页
  1.6.5 微生物和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第15页
  1.6.6 利用化感对杂草的控制第15页
  1.6.7 选育抗杂草作物第15页
  1.6.8 建立合理的耕作方式第15-16页
  1.6.9 服务于农林牧的人工生态系统第16页
  1.6.10 植物分泌物的生态生物化学特性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第16-17页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21页
 2.1 我国甘草资源分布状况及其生态作用第17-18页
 2.2 我国柠条资源分布状况及其生态作用第18-19页
 2.3 甘草柠条复合种植研究展望第19页
 2.4 研究的预期目标第19-21页
3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第21-25页
 3.1 试验材料第21页
 3.2 试验设计第21-25页
  3.2.1 柠条的组织养研究第21-22页
  3.2.2 甘草的组织培养研究第22页
  3.2.3 甘草柠条的混合培养试验第22页
  3.2.4 甘草柠条培养基互换培养试验第22-23页
  3.2.5 甘草柠条互滴浸提液培养试验第23页
  3.2.6 柠条甘草根系分泌物与叶片浸提液的鉴定第23-25页
4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25-49页
 4.1 柠条的组织培养研究第25-28页
  4.1.1 灭菌时间对柠条种子萌发的影响第25页
  4.1.2 基本培养基对柠条茎段萌发与生长的影响第25-26页
  4.1.3 pH值对柠条茎段增值的影响第26页
  4.1.4 诱导培养第26-27页
  4.1.5 生根培养第27-28页
 4.2 甘草的组织培养第28-29页
  4.2.1 灭菌时间对甘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第28页
  4.2.2 pH值对甘草茎段增值的影响第28-29页
  4.2.3 诱导培养第29页
 4.3 甘草柠条混合培养试验第29-33页
 4.4 甘草柠条互换培养基培养试验第33-39页
 4.5 甘草柠条浸提液互滴培养试验第39-42页
 4.6 互滴浸提液与互换培养基比较分析第42-43页
 4.7 甘草柠条根系分泌物及叶片浸提物的分析鉴定第43-49页
  4.7.1 液相色谱操作规程第43-45页
   4.7.1.1 开机第43-44页
   4.7.1.2 打开色谱工作站软件第44页
   4.7.1.3 设定色谱分析条件第44页
   4.7.1.4 配置流动相第44页
   4.7.1.5 进样分析第44页
   4 .7.1.6 当需要修改分析条件时,可按以下步骤操作:第44页
   4 .7.1.7 外标法测定甘草柠条化感物操作步骤第44-45页
  4.7.2 鉴定结果第45-49页
5 结论与讨论第49-52页
 5.1 主要研究结果第49-50页
  5.1.1 柠条的组织培养第49页
  5.1.2 甘草的组织培养第49页
  5.1.3 甘草柠条混合培养第49页
  5.1.4 培养基互换培养第49-50页
  5.1.5 浸提液互滴培养第50页
  5.1.6 化感物鉴定第50页
 5.2 讨论第50-52页
  5.2.1 柠条复合种植的可行性第50页
  5.2.2 甘草柠条的种间化感作用第50-51页
  5.2.3 化感物质的测定第51页
  5.2.4 试验局限性第51-52页
6 今后研究工作的思路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导师简介第56-57页
个人简介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版图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提高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措施研究
下一篇:对山西财经大学大学生体质现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