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以贵州织金县新华路改造为例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2页
图录第12-16页
1 绪论第16-22页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16-18页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第19页
   ·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第19-22页
2 国内外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理论第22-42页
   ·历史街区概念的界定第22-28页
     ·国际宪章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范围的扩大第22-23页
     ·我国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更新的发展历程第23-25页
     ·历史街区的内涵第25-26页
     ·历史街区的特征第26页
     ·历史街区相关概念的辨析第26-28页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重要意义第28-31页
     ·保护与更新城市中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意义第29页
     ·保护与更新城市中历史街区的社会经济意义第29-31页
   ·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方式研究的背景第31-34页
     ·以大规模改造为特征的西方城市更新运动第31-33页
     ·西方学者对城市更新运动的反思第33-34页
   ·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方式研究第34-40页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是城市新陈代谢的基本方式第34-35页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方式的概念界定第35-36页
     ·大规模改造产生的弊端第36-38页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主要优点第38-39页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是适应历史街区“多样化”天性的方式第39-40页
   ·小结第40-42页
3 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织金县现状第42-52页
   ·自然地理条件第42-45页
     ·地理位置及县域面积第42-43页
     ·地势地貌第43-44页
     ·气候第44页
     ·资源状况第44-45页
     ·道路交通状况第45页
   ·历史人文环境第45-46页
     ·历史沿革第45页
     ·人口、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第45-46页
     ·民族民间文化第46页
   ·丰富的旅游资源第46-51页
     ·规模宏大、姿态万千的溶洞景观第46-47页
     ·气势巍峨、粗犷雄伟的溶沟溶槽、深切峡谷与奇峰景观第47页
     ·碧波荡漾,景色秀丽的水库、湖泊景观第47-48页
     ·人文与自然相溶的织金古城第48-51页
   ·小结第51-52页
4 新华路历史街区现状调查与分析第52-72页
   ·土地利用现状第52-53页
     ·用地性质第52-53页
     ·用地构成第53页
   ·产业结构特点第53页
   ·人口构成特点第53-54页
   ·建筑现状分析第54-57页
     ·建筑性质分类第54-56页
     ·建筑质量分类第56页
     ·建筑年代分类第56页
     ·建筑风貌完好度评价第56-57页
     ·建筑产权的分类第57页
   ·街区现存历史遗迹第57-62页
   ·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第62-63页
     ·房屋密度高、缺乏足够的公共空间第62页
     ·建筑质量低下、风格凌乱第62页
     ·道路交通状况混乱第62-63页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第63页
     ·开发建设难度较大第63页
   ·居民的意向调查第63-71页
     ·住户调查表与分析第64-68页
     ·商户调查表与分析第68-71页
   ·小结第71-72页
5 新华路小规模、渐进式历史街区更新第72-96页
   ·改造的定位第72-73页
   ·改造的程序第73页
   ·主要的政策第73页
   ·规划目标第73-74页
   ·规划控制的总体原则第74-75页
     ·用地构成的控制原则第74页
     ·道路交通的控制原则第74页
     ·建筑间距的控制原则第74-75页
     ·建筑质量的控制原则第75页
     ·市政管网的改造原则第75页
     ·加强社区管理和外来人口的管理第75页
     ·改造的经济对策第75页
   ·规划控制渐进式的实施细则第75-76页
     ·实施的程序第75-76页
     ·改造的方式及标准的确定第76页
   ·街道空间节点的梳理第76-85页
     ·节点的概念解析第76-77页
     ·街道空间节点的分布第77-78页
     ·街道空间序列的前奏——北门节点的设计第78-79页
     ·街道空间序列的发展与高潮——电影院、财神庙节点的设计第79-82页
     ·街道空间序列的尾声——三楚会馆节点的设计第82-83页
     ·街道空间序列的结束——南门节点的设计第83-84页
     ·街道的交通枢纽——太平桥节点的设计第84-85页
   ·街道风貌的整合第85-96页
     ·创造宜人的步行街空间尺度第85-86页
     ·沿街建筑立面风格的统一协调第86-90页
     ·街道地面铺装的改善第90-91页
     ·街道设施设计的借鉴第91-96页
6 新华路历史街区旧建筑改造的设计与技术研究第96-122页
   ·历史街区旧建筑改造的模式第96-98页
     ·保存第96页
     ·保护第96-97页
     ·更新第97页
     ·修景第97页
     ·控制第97-98页
   ·新华路历史街区旧建筑分类及相应的改造对策第98-100页
     ·一类建筑——重点保护第98页
     ·二类建筑——重点改造第98页
     ·三类建筑——立面整修第98页
     ·四类建筑——拆除重建第98-99页
     ·五类建筑——规划拆除第99-100页
   ·新华路历史街区旧建筑改造设计示范第100-107页
     ·二类建筑改造设计示范第100-102页
     ·三类建筑改造设计示范第102-103页
     ·四类建筑改造方案示范第103-105页
     ·五类建筑规划拆除后异地安置的集合住宅设计第105-107页
   ·新华路历史街区旧建筑改造技术研究第107-122页
     ·我国历史街区旧建筑改造技术应用现状第107页
     ·屋顶“平改坡”的技术策略第107-114页
     ·外墙面改造的技术策略第114-116页
     ·结构体系加固的技术策略第116-118页
     ·阳台加建技术策略第118-122页
7 结语第122-124页
致谢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28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28-130页
独创性声明第130页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表达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的构建和表达
下一篇:华控公司竞争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