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前言 | 第14-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三、研究基础 | 第17-19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一章 高中数学课程的本质 | 第20-33页 |
一、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 | 第20-23页 |
(一) 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 | 第20-22页 |
(二) 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的确立 | 第22-23页 |
二、数学课程的本质 | 第23-33页 |
(一) 学生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经验 | 第26-27页 |
(二) 数学思维是数学经验的核心 | 第27-29页 |
(三) 数学经验源自学生“做数学” | 第29-30页 |
(四) 适度形式化是学生获得数学经验的基础 | 第30-33页 |
第二章 高中数学课程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3-52页 |
一、多元智能理论 | 第33-36页 |
(一)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33-35页 |
(二)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数学发展 | 第35-36页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36-42页 |
(一)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 第36-38页 |
(二) 建构主义对数学课程的影响 | 第38-42页 |
三、“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 第42-52页 |
(一)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基本理念 | 第42-48页 |
(二) 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实质的体现 | 第48-52页 |
第三章 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 第52-63页 |
一、科学与人文整合 | 第52-53页 |
二、结果与过程并重 | 第53-56页 |
三、形式化与非形式化相统一:再创造意义上的数学化 | 第56-58页 |
四、数学文化与时俱进 | 第58-63页 |
第四章 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 第63-89页 |
一、内容选择上彰显数学文化 | 第63-77页 |
(一) 弘扬大众数学文化 | 第64-66页 |
(二) 体现应用数学文化 | 第66-73页 |
(三) 揭示理性数学文化 | 第73-75页 |
(四) 浸润审美数学文化 | 第75-77页 |
二、内容组织上有利于学生再创造 | 第77-89页 |
(一) 数学经验是生成的 | 第78-80页 |
(二) 直观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 | 第80-84页 |
(三) 情境呈现和问题适度开放 | 第84-89页 |
第五章 高中数学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 第89-110页 |
一、对话 | 第89-94页 |
(一) 对话的意义 | 第89-91页 |
(二) 在对话中激活学生思维 | 第91-94页 |
二、探究 | 第94-99页 |
(一) 探究的意义 | 第94-96页 |
(二) 在探究中揭示数学思想和方法 | 第96-99页 |
三、反思 | 第99-105页 |
(一) 反思的意义 | 第99-101页 |
(二) 在反思中增强学生的感悟 | 第101-105页 |
四、合作 | 第105-110页 |
(一) 合作的意义 | 第106-107页 |
(二) 在合作中追求反思基础上的思维碰撞 | 第107-110页 |
第六章 高中数学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 第110-121页 |
一、评价多元化 | 第110-114页 |
(一) 评价指标多维 | 第111页 |
(二) 评价主体多元 | 第111-112页 |
(三) 评价方式多样 | 第112-114页 |
二、评价系统化: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互关照 | 第114-116页 |
三、评价指向问题解决 | 第116-121页 |
(一) 问题解决的意义 | 第116-119页 |
(二) 问题指向性评价 | 第119-121页 |
结语 | 第121-12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2-130页 |
附录 | 第130-137页 |
附录1:关于在高中进行“算法”教学的调查问卷(学生用) | 第130-131页 |
附录2:关于在高中进行“算法”教学的访谈提纲(教师用) | 第131-132页 |
附录3:关于“微积分”教学的调查问卷(学生用) | 第132-134页 |
附录4:关于“微积分”教学的访谈提纲(教师用) | 第134页 |
附录5:关于微积分的调查问卷(文科大学生用) | 第134-135页 |
附录6:关于微积分的调查问卷(社会人员用) | 第135页 |
附录7:关于“立体几何初步”的实验方案 | 第135-136页 |
附录8: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师访谈提纲 | 第136-137页 |
后记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