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2 研究的目标 | 第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7-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与生态社区相关的研究和发展综述 | 第9-19页 |
2.1 对生态社区的理解 | 第9-13页 |
2.1.1 全球生态社区网的观点 | 第9-10页 |
2.1.2 罗伯特·吉尔曼的观点 | 第10-11页 |
2.1.3 纳尔森的观点 | 第11页 |
2.1.4 我国专家的观点 | 第11-13页 |
2.2 与生态社区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13-17页 |
2.2.1 关于人类聚居地与生态的研究 | 第13-14页 |
2.2.2 从生态城市到生态社区的研究 | 第14-17页 |
2.2.3 从社会生态学到生态社区的研究 | 第17页 |
2.3 国内有关生态社区的研究 | 第17-18页 |
2.4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构建生态社区的基本原则和社区生态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34页 |
3.1 社区的基本要素 | 第19页 |
3.2 生态社区规模的界定 | 第19-22页 |
3.2.1 生态社区的人口规模与占地规模 | 第19-20页 |
3.2.2 生态社区规模的生态参考值的确定 | 第20-22页 |
3.3 生态社区构建的原则 | 第22-29页 |
3.3.1 大卫.高尔敦(David Gordon)的《绿色城市》(Green City) | 第23-27页 |
3.3.2 在实际的生态型社区规划中一些专家学者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提出了生态型社区规划的一般原则 | 第27-29页 |
3.3.2.1 生态学背景的学者提出的 | 第27页 |
3.2.2.2 规划背景的学者所提出的 | 第27-29页 |
3.4 社区生态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29-33页 |
3.4.1 生态因素评价 | 第30-31页 |
3.4.2 社会因素评价 | 第31-32页 |
3.4.3 文化与精神因素(居民活动)评价 | 第32-33页 |
3.5 生态社区的分类 | 第33-34页 |
3.5.1 生态社区按其研究角度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 第33页 |
3.5.2 城市生态社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福州市社区生态性现状调查及评价 | 第34-57页 |
4.1 调查基本情况 | 第34-55页 |
4.1.1 社区生态现状调查问卷结论对比情况 | 第35页 |
4.1.2 居民对社区的了解程度 | 第35-37页 |
4.1.3 居民对社区总的环境质量的判断 | 第37-39页 |
4.1.3.1 居民对社区土壤环境质量的判断 | 第37页 |
4.1.3.2 居民对社区水质质量的判断 | 第37-38页 |
4.1.3.3 居民对社区空气质量的判断 | 第38-39页 |
4.1.4 环境保护调查 | 第39-44页 |
4.1.4.1 居民对噪音污染程度的感受 | 第39-40页 |
4.1.4.2 居民对光污染程度的感受 | 第40-41页 |
4.1.4.3 居民对人为垃圾污染程度的感受 | 第41-42页 |
4.1.4.4 居民对垃圾处理的了解程度 | 第42-43页 |
4.1.4.5 居民对污水处理的了解程度 | 第43-44页 |
4.1.5 对商业、休闲和和便利的内部外部交通的满意度 | 第44-45页 |
4.1.6 居民自治状况调查 | 第45-46页 |
4.1.7 居民珍惜用水保护水源的意识 | 第46-47页 |
4.1.8 居民的生活能源调查 | 第47-48页 |
4.1.9 邻里社区建设情况调查 | 第48-54页 |
4.1.9.1 邻里安全感和信任度状况 | 第48-49页 |
4.1.9.2 日常中面对面交流机会 | 第49-50页 |
4.1.9.3 日常中电话交流机会 | 第50-51页 |
4.1.9.4 日常中串门交流机会 | 第51-53页 |
4.1.9.5 对弱势群体的援助状况 | 第53-54页 |
4.1.10 居民对参与康体活动的机会的调查 | 第54-55页 |
4.2 福州市社区生态现状特征分析 | 第55页 |
4.3 不断完善社区生态性的建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中文摘要 | 第61-63页 |
感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