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8页 |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变革 | 第18-56页 |
第一节 社会转型:从物质层面到观念层面 | 第18-36页 |
一、社会转型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二、社会转型的多视角考察 | 第20-23页 |
三、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定位 | 第23-25页 |
四、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 | 第25-31页 |
五、社会转型的个体内化 | 第31-34页 |
六、社会转型的价值审视 | 第34-36页 |
第二节 价值观及其基本问题 | 第36-43页 |
一、价值观的基本涵义 | 第36-38页 |
二、价值心理、价值观念、价值观 | 第38-39页 |
三、价值观、价值观念的功能 | 第39-40页 |
四、价值观的基本问题 | 第40-43页 |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变革的双向互动 | 第43-56页 |
一、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变革的社会机制 | 第43-45页 |
二、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变革的个体心理机制 | 第45-47页 |
三、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变化的规律 | 第47-53页 |
四、价值观变革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 第53-56页 |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 | 第56-96页 |
第一节 价值冲突之整体透视 | 第56-64页 |
一、价值冲突的全球化背景 | 第56-60页 |
二、价值冲突的社会根源 | 第60-62页 |
三、价值冲突的基本特点 | 第62-64页 |
第二节 价值冲突的实质和价值 | 第64-71页 |
一、从文化角度看价值观念冲突 | 第64-65页 |
二、从价值角度看价值观念冲突 | 第65-66页 |
三、从主体角度看价值观念冲突 | 第66-67页 |
四、价值冲突的内在价值 | 第67-70页 |
五、价值冲突的处理原则 | 第70-71页 |
第三节 价值冲突的表现形式 | 第71-96页 |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突 | 第71-76页 |
二、计划经济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突 | 第76-81页 |
三、中西方价值观冲突 | 第81-92页 |
四、价值冲突的微观表现形式 | 第92-96页 |
第三章 主导价值观的基础与功能 | 第96-121页 |
第一节 主导价值观确立的社会基础 | 第96-103页 |
一、主导价值观确立的制约因素 | 第96-98页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 | 第98-102页 |
三、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在现阶段确立的难度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主导价值观确立的理论依据 | 第103-115页 |
一、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 第103-108页 |
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 第108-109页 |
三、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 第109-113页 |
四、主导价值观的人性基础 | 第113-115页 |
第三节 主导价值观之功能 | 第115-121页 |
一、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 | 第115-118页 |
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之导向功能 | 第118-121页 |
第四章 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 第121-163页 |
第一节 新集体主义及其科学内涵 | 第121-141页 |
一、真实的集体与虚幻的集体 | 第121-124页 |
二、集体主义的历史考察 | 第124-127页 |
三、传统集体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 | 第127-129页 |
四、新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 | 第129-135页 |
五、个人和集体的双向制约 | 第135-137页 |
六、新集体主义辨析 | 第137-141页 |
第二节 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个人主义的消解 | 第141-151页 |
一、个人主义的本质 | 第141-146页 |
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现实表现分析 | 第146-151页 |
第三节 新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确立中的矛盾论 | 第151-163页 |
一、义与利 | 第151-153页 |
二、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 | 第153-154页 |
三、统一性与多样性 | 第154-156页 |
四、先进性与广泛性 | 第156-158页 |
五、效率与公平 | 第158-160页 |
六、理想与现实 | 第160-163页 |
第五章 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实现机制 | 第163-180页 |
第一节 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实现的外部制约机制 | 第163-173页 |
一、舆论引导机制 | 第163-165页 |
二、社会奖惩机制 | 第165-166页 |
三、社会教育机制 | 第166-168页 |
四、政策调控机制 | 第168-170页 |
五、法律约束机制 | 第170-173页 |
第二节 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实现的内部机制 | 第173-180页 |
一、认知接受机制 | 第173-174页 |
二、道德制约机制 | 第174-176页 |
三、利益调节机制 | 第176-180页 |
余论:艰难的精神转型和终极的价值指归 | 第180-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2页 |
后记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