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1. 1 高纯超细氧化铝 | 第10-12页 |
1. 1. 1 氧化铝陶瓷介绍 | 第10页 |
1. 1. 2 高纯超细氧化铝 | 第10-12页 |
1. 2 金属醇盐 | 第12-24页 |
1. 2. 1 金属醇盐物理化学性质 | 第13-19页 |
1. 2. 2 金属醇盐的合成 | 第19-22页 |
1. 2. 3 金属醇盐的特性及杂质对金属醇盐应用的影响 | 第22-24页 |
1. 2. 4 金属醇盐的纯化方法 | 第24页 |
1. 3 硅杂质的纯化方法 | 第24-25页 |
1. 3. 1 物理脱除硅杂质 | 第24页 |
1. 3. 2 化学脱除硅杂质 | 第24-25页 |
1. 4 铝醇盐研究体系的选择 | 第25-26页 |
1. 4. 1 基于醇与铝的反应活性与速度 | 第25-26页 |
1. 4. 2 基于纯化方法 | 第26页 |
1. 5 本文目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6-28页 |
1. 5. 1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1. 5. 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 5. 3 本文创新点 | 第27-28页 |
2 第二章 异丙醇铝中痕量硅杂质的测量方法 | 第28-33页 |
2. 1 引言 | 第28页 |
2. 2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2. 2. 1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 2. 2 实验药品 | 第28页 |
2. 2. 3 实验方案 | 第28-29页 |
2. 2. 4 实验表征 | 第29页 |
2. 2. 5 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2.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2页 |
2. 3. 1 测量条件 | 第30页 |
2. 3. 2 硅标准曲线 | 第30-31页 |
2. 3. 3 铝离子对硅测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2. 3. 4 异丙醇铝中硅杂质含量计算公式 | 第32页 |
2. 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第三章 异丙醇铝中痕量硅的纯化方法 | 第33-45页 |
3. 1 引言 | 第33页 |
3. 2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3. 2. 1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3. 2. 2 实验药品 | 第34页 |
3. 2. 3 实验方案 | 第34-35页 |
3. 2. 4 表征与测试 | 第35页 |
3. 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4页 |
3. 3. 1 添加剂的选择 | 第35-39页 |
3. 3. 2 氧化镧添加剂加入量的选择 | 第39页 |
3. 3. 3 加入氧化镧后反应时间对除硅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3. 3. 4 氧化镧对异丙醇铝质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3. 3. 5 其他镧系氧化物除硅效果简单分析及氧化镧作用机理推断 | 第42-43页 |
3. 3. 6 添加剂蒸馏法与传统纯化方法比较 | 第43-44页 |
3. 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第四章 异丙醇铝中硅杂质引入机理探讨 | 第45-57页 |
4. 1 引言 | 第45页 |
4. 2 实验部分 | 第45-48页 |
4. 2. 1 实验仪器 | 第45-46页 |
4. 2. 2 实验主要原料 | 第46页 |
4. 2. 3 实验方案 | 第46-47页 |
4. 2. 4 表征与测试 | 第47-48页 |
4. 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4. 3. 1 铝片中硅存在形态对异丙醇铝中硅有机物生成活性的影响 | 第48-51页 |
4. 3. 2 异丙醇铝中硅有机物形态初步探讨 | 第51-56页 |
4. 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