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水力旋流器的前人研究情况 | 第11-12页 |
1.2 水力旋流器的理论发展 | 第12-17页 |
1.2.1 液固分离用水力旋流器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2 气液分离用水力旋流器的研究发展 | 第15-16页 |
1.2.3 气液分离用水力旋流器的应用介绍 | 第16-17页 |
1.3 评价水力旋流器性能的重要工业指标 | 第17-21页 |
1.3.1 液固分离用水力旋流器的性能评价指标 | 第17-19页 |
1.3.2 气液分离用水力旋流器的性能评价指标 | 第19-21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21-22页 |
2 水力旋流器的基本结构和分离原理 | 第22-37页 |
2.1 液固分离用水力旋流器的基本结构 | 第22-23页 |
2.2 气液分离用水力旋流器的基本结构 | 第23-24页 |
2.3 液固分离用水力旋流器的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 | 第24-26页 |
2.3.1 液固分离用水力旋流器理论模型 | 第24-26页 |
2.3.2 液固分离用水力旋流器经验数学模型 | 第26页 |
2.4 气液分离用水力旋流器的理论模型 | 第26-32页 |
2.4.1 气液分离用管柱式旋流器分离机理模型 | 第27-32页 |
2.5 旋流器的能耗原理 | 第32-37页 |
2.5.1 旋流器能量耗损理论体系 | 第32-35页 |
2.5.2 旋流器能耗降减理论体系 | 第35-36页 |
2.5.3 旋流器节能与强化分离性能的匹配优化 | 第36页 |
2.5.4 优化节能原则 | 第36-37页 |
3 三相分离水力旋流器的设计思想和具体结构 | 第37-49页 |
3.1 实验装置的设计思想 | 第37-38页 |
3.2 实验装置的结构设计过程 | 第38-43页 |
3.2.1 入口管的结构 | 第38-40页 |
3.2.2 柱体的结构 | 第40页 |
3.2.3 锥段的结构 | 第40-41页 |
3.2.4 砂库的结构 | 第41页 |
3.2.5 溢流管的结构 | 第41-42页 |
3.2.6 底流管的结构 | 第42-43页 |
3.3 实验装置的尺寸设计 | 第43-46页 |
3.3.1 旋流器的直径 | 第43-45页 |
3.3.2 柱体的长度 | 第45页 |
3.3.3 入口管、溢流管、底流管的直径 | 第45-46页 |
3.3.4 入口管的长度 | 第46页 |
3.3.5 锥段的锥角 | 第46页 |
3.3.6 入口相贯截面积 | 第46页 |
3.4 实验装置的设计数据汇总 | 第46-47页 |
3.5 实验装置结构图 | 第47页 |
3.6 小结 | 第47-49页 |
4 液固分离水力旋流器的性能测试 | 第49-64页 |
4.1 影响水力旋流器的性能的物性参数 | 第49页 |
4.2 影响水力旋流器的性能的操作参数 | 第49-51页 |
4.3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51页 |
4.4 实验流程 | 第51页 |
4.5 实验装置 | 第51-53页 |
4.6 具体实验步骤 | 第53-59页 |
4.6.1 清水的实验数据和分析 | 第53-57页 |
4.6.2 混合液实验数据和分析 | 第57-59页 |
4.7 液固分离旋流器实验小结 | 第59-60页 |
4.8 液固分离旋流器串联实验的改进效果 | 第60-63页 |
4.8.1 水力旋流器网络系统 | 第60页 |
4.8.2 水力旋流器串联系统 | 第60-61页 |
4.8.3 串联系统的实验 | 第61页 |
4.8.4 串联实验流程图 | 第61页 |
4.8.5 串联实验结论 | 第61-63页 |
4.9 旋流器单体性能和串联系统性能的比较 | 第63-64页 |
5 三相分离水力旋流器的性能测试 | 第64-92页 |
5.1 实验流程 | 第64页 |
5.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64-65页 |
5.3 实验步骤 | 第65页 |
5.4 气液分离的具体实验 | 第65-87页 |
5.4.1 气液分离的最佳分离条件实验数据 | 第65-66页 |
5.4.2 气液分离的实验现象 | 第66-69页 |
5.4.3 气液分离实验的现象分析 | 第69-70页 |
5.4.4 气液分离实验数据结果及分析 | 第70-87页 |
5.5 气液分离实验小结 | 第87-88页 |
5.6 三相分离的实验 | 第88-90页 |
5.7 三相分离水力旋流器和串联系统实现三相分离的性能对比 | 第90页 |
5.8 小结 | 第90-92页 |
6 关于旋流器的数值模拟 | 第92-116页 |
6.1 湍流模型的选取与评述 | 第92-95页 |
6.1.1 湍流 | 第92-93页 |
6.1.2 湍流模型 | 第93-94页 |
6.1.3 湍流模型的比较 | 第94-95页 |
6.2 水力旋流器内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组 | 第95-97页 |
6.3 积分区域的离散化 | 第97-98页 |
6.3.1 矩形网格法 | 第97页 |
6.3.2 贴体坐标法 | 第97-98页 |
6.4 流体流动基本方程组的离散化 | 第98-100页 |
6.5 近壁面区域的处理和边界条件 | 第100-101页 |
6.6 SIMPLE算法 | 第101-103页 |
6.7 两相流及两相流模型 | 第103-104页 |
6.7.1 描述两相流的两种方法 | 第103页 |
6.7.2 两相流模型 | 第103-104页 |
6.8 旋流器的数值模拟尝试 | 第104-106页 |
6.8.1 网格划分系统 | 第104-106页 |
6.9 单相流模拟结果 | 第106-111页 |
6.10 液固分离旋流器的数值模拟尝试 | 第111-116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附录A Bradlly2结构水力旋流器清水实验结果 | 第122-123页 |
附录B Bradlly2结构水力旋流器混合液实验结果 | 第123-124页 |
附录C 实验结论与理论模型比较的结果 | 第124-125页 |
附录D 实验装置结构图 | 第125-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