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基斑蝥素脂质微球注射液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9页 |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工作 | 第19-26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9-24页 |
·NCTD的精制 | 第19页 |
·NCTD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9-23页 |
·紫外吸收特征 | 第20-21页 |
·色谱条件 | 第21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1页 |
·方法专属性试验 | 第21-22页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22页 |
·稳定性、重复性及回收率考察 | 第22-23页 |
·NCTD溶解性能的测定 | 第23页 |
·NCTD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23-24页 |
3 讨论 | 第24-25页 |
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处方工艺研究 | 第26-47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27-28页 |
·仪器 | 第27页 |
·药品 | 第27-28页 |
2.方法 | 第28-31页 |
·处方及制备工艺 | 第28页 |
·高压均质过程 | 第28-29页 |
·粒径及ζ-电位的测定 | 第29-30页 |
·样品的离心 | 第30-31页 |
·稳定性参数Ke的测定 | 第30-31页 |
·药物在LM中分布的研究 | 第31页 |
3 结果 | 第31-46页 |
·制备条件考察 | 第31-35页 |
·制备温度的考察 | 第31-32页 |
·去甲基斑蝥素的加入方法 | 第32-33页 |
·高压均质压力的考察 | 第33-34页 |
·高压均质次数的考察 | 第34-35页 |
·处方因素考察 | 第35-45页 |
·油相组成的考察 | 第35-37页 |
·脂质微球载药能力的确定 | 第37-39页 |
·药物浓度对包裹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卵磷脂加入方法的考察 | 第40页 |
·卵磷脂与F68比例的考察 | 第40-43页 |
·油酸钠的作用考察 | 第43页 |
·PH值对脂质微球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脂质微球灭菌条件的确定 | 第45页 |
·NCTD脂质微球的处方及制备工艺的确定 | 第45-46页 |
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NCTD脂质微球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考察 | 第47-63页 |
1 仪器与药品 | 第47页 |
2 脂质微球理化性质考察 | 第47-56页 |
·粒径及粒度分布考察 | 第47-51页 |
·ζ-电位的测定 | 第51页 |
·NCTD脂质微球含量测定及包裹率考察 | 第51页 |
·NCTD脂质微球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 第51-54页 |
·NCTD脂质微球稀释介质的筛选 | 第54-56页 |
3 NCTD脂质微球稳定性考察 | 第56-62页 |
·考察项目 | 第56-57页 |
·外观 | 第56页 |
·pH值 | 第56页 |
·游离脂肪酸 | 第56页 |
·含量 | 第56页 |
·粒度测定 | 第56-57页 |
·冷冻—加热循环实验 | 第57页 |
·加速稳定性考察 | 第57-60页 |
·长期稳定性的考察 | 第60-62页 |
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NCTD脂质微球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63-70页 |
1 仪器、试药及实验动物 | 第6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63-65页 |
·质谱条件及色谱发件 | 第63-64页 |
·对照品及内标溶液配制 | 第64页 |
·浆样品处理与测定 | 第64页 |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64页 |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考察 | 第64页 |
·回收率及精密度考察 | 第64-65页 |
·血浆样品的稳定性 | 第65页 |
3 NCTD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65-68页 |
·给药方案 | 第65-66页 |
·实验结果 | 第66-67页 |
·结果处理 | 第67-68页 |
·隔室模型药物动力学参数 | 第67页 |
·非隔室模型药物动力学参数 | 第67-68页 |
4 讨论 | 第68-69页 |
5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NCTD脂质微球安全性研究 | 第70-7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70页 |
·实验仪器 | 第70页 |
2.安全性实验 | 第70-76页 |
·急性毒性实验 | 第70-73页 |
·体外溶血实验 | 第73-74页 |
·刺激性实验 | 第74-76页 |
·家兔耳缘静脉血管刺激性考察 | 第74页 |
·大鼠舐足实验 | 第74-76页 |
3.小结 | 第76-77页 |
全文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