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东南旱作丘陵区农业生产结构分析及优化调整
| 1 引言 | 第1-16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8-10页 |
| ·国内外农业生产结构现状 | 第10-14页 |
| ·国外农业生产结构现状 | 第10-12页 |
| ·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现状 | 第12-13页 |
| ·内蒙古农业结构调整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外农业生产结构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 ·国内外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 ·国内外农业生态系统资源生产潜力研究 | 第15-16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 ·资源潜力分析 | 第16-17页 |
| ·光合生产潜力 | 第16-17页 |
| ·光温生产潜力 | 第17页 |
| ·气候生产潜力 | 第17页 |
| ·气候-土壤生产潜力 | 第17页 |
| ·投入产出方法 | 第17-18页 |
| ·能量投入产出分析 | 第17-18页 |
| ·物质投入产出分析 | 第18页 |
| ·农业系统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18-19页 |
| ·灰色局势决策 | 第19-20页 |
| ·优势农产品的确定 | 第20-22页 |
| ·线性规划法 | 第22页 |
| 3 岭东南旱作丘陵区农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 | 第22-30页 |
| ·系统辨识 | 第23-24页 |
| ·种植业现状 | 第24-26页 |
| ·莫旗种植业现状 | 第24-25页 |
| ·阿荣旗种植业现状 | 第25页 |
| ·扎兰屯市种植业现状 | 第25-26页 |
| ·畜牧业现状 | 第26-28页 |
| ·莫旗畜牧业现状 | 第26-27页 |
| ·阿荣旗畜牧业现状 | 第27页 |
| ·扎兰屯市畜牧业现状 | 第27-28页 |
| ·林业现状 | 第28-29页 |
| ·莫旗林业现状 | 第28页 |
| ·阿荣旗林业现状 | 第28页 |
| ·扎兰屯市林业现状 | 第28-29页 |
| ·农业产值结构变化 | 第29-30页 |
| 4 资源潜力分析 | 第30-33页 |
| ·光合生产潜力 | 第30页 |
| ·光温生产潜力 | 第30页 |
| ·气候生产潜力 | 第30-31页 |
| ·气候~土壤生产潜力 | 第31-32页 |
| ·增产潜力分析 | 第32-33页 |
| 5 农田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分析 | 第33-39页 |
| ·农田生态系统能流分析 | 第33-36页 |
| ·农田生态系统物流分析 | 第36-39页 |
| 6 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 第39-44页 |
| ·种植业各影响因素与种植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39-41页 |
| ·牲畜存栏数与畜牧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41页 |
| ·农业结构内部各业与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分析 | 第41-43页 |
| ·农村产业结构对人均GDP影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43-44页 |
| 7 农业生产结构灰色局势决策 | 第44-46页 |
| ·优势产业的确定 | 第44-45页 |
| ·优势农产品的确定 | 第45-46页 |
| 8 优化模式建立 | 第46-56页 |
| ·变量设置 | 第46页 |
| ·优化模式 | 第46-56页 |
| ·莫旗优化模式 | 第47-49页 |
| ·农牧结合型模式 | 第47-48页 |
| ·农牧脱节型模式 | 第48-49页 |
| ·阿荣旗优化模式 | 第49-52页 |
| ·农牧结合型模式 | 第49-50页 |
| ·农牧脱节型模式 | 第50-52页 |
| ·扎兰屯市优化模式 | 第52-54页 |
| ·农牧结合型模式 | 第52-53页 |
| ·农牧脱节型模式 | 第53-54页 |
| ·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54-56页 |
| 9 结论与讨论 | 第56-61页 |
| ·结论 | 第56-60页 |
| ·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 | 第56-57页 |
| ·畜牧业结构调整策略 | 第57-58页 |
| ·农牧结合的结构优化调整策略 | 第58-60页 |
| ·讨论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