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中学生高尚道德人格培养的意义 | 第10-18页 |
一:中学生道德人格的内涵 | 第10-13页 |
(一) 什么是人格 | 第10-11页 |
(二) 中学生道德人格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二:中学生高尚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 第13-18页 |
(一) 培养中学生的高尚道德人格是时代的呼唤 | 第14-16页 |
(二) 培养中学生的高尚道德人格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 第16-17页 |
(三) 培养中学生的高尚道德人格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当前中学生道德人格的基本特征 | 第18-29页 |
一、当前中学生道德人格的具体体现 | 第18-21页 |
(一) 中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 第18-19页 |
(二) 中学生道德观念的不确定性 | 第19-20页 |
(三) 中学生道德情感的淡漠性 | 第20-21页 |
(四) 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双重性 | 第21页 |
二、当前中学生道德人格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1-29页 |
(一) 学校道德教育方面的原因 | 第22-25页 |
(二) 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 | 第25-27页 |
(三) 传统道德人格观的习惯作用 | 第27-28页 |
(四) 中学生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欠缺 | 第28-29页 |
第三部分 中学生高尚道德人格培养的基本途径 | 第29-46页 |
一、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 | 第30-33页 |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 第30-31页 |
(二) 恪守教育的“全人教育”使命 | 第31-32页 |
(三) 重视教育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 | 第32-33页 |
二、注重科学的“灌输”方法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统一 | 第33-37页 |
(一) 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第33-34页 |
(二) 科学“灌输”的实质与存在的必然性 | 第34-35页 |
(三) 学生主体性有效发挥与科学“灌输”的结合 | 第35-37页 |
三、培育中学生自我建构高尚道德人格的自觉意识 | 第37-40页 |
(一)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 第37-39页 |
(二) 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自觉性 | 第39-40页 |
四、营造中学生高尚道德人格培养的良好校园氛围 | 第40-43页 |
(一) 优化校园文化 | 第40-42页 |
(二) 加强班集体建设 | 第42-43页 |
五、加强中学生高尚道德人格培养的实践环节 | 第43-46页 |
(一) 树立道德榜样,开展向先进模范学习的活动 | 第44页 |
(二) 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 | 第44页 |
(三)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50页 |
注释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