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11页 |
1 国内外产学研结合的现状与比较 | 第11-14页 |
1.1 世界各国促进产学研发展主要措施及其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2 我国产学研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3 各国产学研合作的状况比较 | 第12-13页 |
1.3.1 从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内容来看 | 第12页 |
1.3.2 从产学研合作在科技工作中所处的地位来看 | 第12页 |
1.3.3 从中介机构的作用来看 | 第12页 |
1.3.4 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来看 | 第12-13页 |
1.4 世界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对我国的启示 | 第13-14页 |
1.4.1 产学研合作已经是世界性的潮流 | 第13页 |
1.4.2 政府在产学合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 第13页 |
1.4.3 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至关重要 | 第13页 |
1.4.4 许多国家都在把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作为其科技与经济腾飞的制高点 | 第13-14页 |
2 国内外产学研发展模式比较及借鉴 | 第14-23页 |
2.1 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2.1.1 政府鼓励和引导产学研合作的趋势 | 第14-15页 |
2.1.2 企业与大学合作研究的趋势 | 第15-16页 |
2.1.3 产学研一体化的趋势 | 第16页 |
2.2 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 第16-18页 |
2.2.1 “科技产业”模式 | 第17页 |
2.2.2 “产学研联合体”模式 | 第17-18页 |
2.2.3 “中试、中心”模式 | 第18页 |
2.2.4 “工程开发”模式 | 第18页 |
2.2.5 “高科技园模式” | 第18页 |
2.2.6 “政府导向”模式 | 第18页 |
2.2.7 “无形学院”模式 | 第18页 |
2.3 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 第18-20页 |
2.3.1 技术转让模式 | 第19页 |
2.3.2 合作开发模式 | 第19页 |
2.3.3 共建实体 | 第19-20页 |
2.4 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分析 | 第20-22页 |
2.4.1 结合机制 | 第20页 |
2.4.2 动力机制 | 第20-21页 |
2.4.3 管理机制 | 第21-22页 |
2.4.4 约束机制 | 第22页 |
2.5 产学研创新建设发展的规律总结 | 第22-23页 |
3 青岛市产学研创新体系现状研究 | 第23-25页 |
3.1 青岛市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情况 | 第23页 |
3.1.1 产学研合作初具规模 | 第23页 |
3.1.2 合作项目总体运行良好 | 第23页 |
3.1.3 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 | 第23页 |
3.2 青岛市产学研合作中存在问题 | 第23-25页 |
3.2.1 信息沟通不够 | 第24页 |
3.2.2 源头创新不足,研究开发薄弱 | 第24页 |
3.2.3 产学研合作领导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 第24页 |
3.2.4 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 | 第24页 |
3.2.5 投资渠道不畅 | 第24页 |
3.2.6 成果转化率低,就地转化的成果少 | 第24-25页 |
4 青岛市产学研创新体系发展模式设计 | 第25-29页 |
4.1 青岛市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发展目标 | 第25-26页 |
4.1.1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25页 |
4.1.2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壮大支柱产业 | 第25页 |
4.1.3 加快青岛市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 第25-26页 |
4.1.4 促进高校、研究机构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 第26页 |
4.2 青岛市产学研创新的体系框架 | 第26-27页 |
4.2.1 青岛市产学研创新体系的总体框架 | 第26页 |
4.2.2 青岛市产学研创新体系基本框架 | 第26-27页 |
4.3 青岛市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功能结构 | 第27-28页 |
4.3.1 产学研联合,是技术创新的加速器,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简捷、有效的途径 | 第27-28页 |
4.3.2 孵化创业 | 第28页 |
4.4 青岛市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区域布局 | 第28-29页 |
5 产学研结合与科技创新背景下的青岛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设想 | 第29-35页 |
5.1 青岛市产业特征结构与布局 | 第29-32页 |
5.1.1 产业结构的理论和发展模式 | 第29-32页 |
5.2 青岛市产业现状研及发展设想 | 第32-35页 |
6 青岛市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 第35-38页 |
6.1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结合 | 第35页 |
6.2 建立市场化投融资体系 | 第35页 |
6.3 改革科技体制,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 第35-36页 |
6.4 构筑人才新高地 | 第36页 |
6.5 加大高校创新力度,全面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 | 第36页 |
6.6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 第36-37页 |
6.7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结合 | 第37-38页 |
7 实证分析:青岛市高新区产学研发展思路与模式研究 | 第38-46页 |
7.1 青岛高新区发展的现状 | 第38-41页 |
7.1.1 青岛高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 第38页 |
7.1.2 青岛高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评价 | 第38-40页 |
7.1.3 青岛高新区产学研体系建设评价 | 第40-41页 |
7.2 青岛高新区产学研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41-42页 |
7.2.1 树立全球和本地互动的产学研发展观 | 第41页 |
7.2.2 建设自主发展与创业孵化并重的产学研组织体系 | 第41页 |
7.2.3 构造空间集约与分工合理的产学研布局体系 | 第41页 |
7.2.4 建立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产学研运作体系 | 第41-42页 |
7.3 青岛高新区产学研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 | 第42-43页 |
7.3.1 通过政府扶持与引导,促进产学研服的整合 | 第42页 |
7.3.2 通过鼓励家电等优势产业的全球化竞争,拉动学研的发展 | 第42页 |
7.3.3 通过促进海洋源头创新技术的产业化,推动海洋产业发展 | 第42页 |
7.3.4 通过优势产研力量延伸与对接,支持新材料、软件产业发展 | 第42页 |
7.3.5 通过营造创业环境和健全服务产业,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与发展 | 第42-43页 |
7.4 青岛高新区产学研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3-46页 |
7.4.1 理顺关系,明确职能,建立灵活、高效、协调、规范的管理体制 | 第43页 |
7.4.2 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政策,优化政策环境 | 第43页 |
7.4.3 产学研空间布局的规划调整 | 第43-44页 |
7.4.4 鼓励和支持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 第44页 |
7.4.5 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投入体系 | 第44页 |
7.4.6 建立促进科技人才聚集和创业的激励机制 | 第44页 |
7.4.7 建立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公共技术平台 | 第44页 |
7.4.8 实施全方位的产学研国际招商 | 第44-46页 |
8 后记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