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第二节 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0-12页 |
一、可能创新 | 第10-11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第四节 逻辑框架与结构安排 | 第12-15页 |
一、逻辑框架 | 第12-13页 |
二、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企业多元化与多元化折价的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第一节 多元化收益 | 第15-19页 |
一、市场力量观点 | 第16页 |
二、基于资源的观点 | 第16-17页 |
三、有效率的内部资本市场 | 第17页 |
四、共同保险效应 | 第17-19页 |
第三节 多元化折价:理论与实证 | 第19-25页 |
一、多元化折价分类及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二、多元化折价的实证检验结果 | 第20-25页 |
第四节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25-26页 |
第五节 若干前沿问题 | 第26-28页 |
一、多元化与多元化折价的度量问题 | 第26页 |
二、多元化折价还是溢价? | 第26页 |
三、多元化折价谜团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度量 | 第28-44页 |
第一节 企业多元化的研究起源与背景 | 第28-30页 |
一、研究起源 | 第28-29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多元化的度量方法 | 第30-35页 |
一、战略度量法 | 第30-31页 |
二、客观度量法 | 第31-35页 |
三、比较与评价 | 第35页 |
第三节 企业绩效的度量 | 第35-44页 |
一、会计绩效法 | 第35页 |
二、股价绩效法 | 第35-36页 |
三、托宾q法 | 第36-39页 |
四、超额价值法 | 第39-41页 |
五、全要素法 | 第41页 |
六、比较与评价 | 第41-44页 |
第四章 多元化折价的代理理论解释 | 第44-63页 |
第一节 管理者和外部股东的代理冲突 | 第44-48页 |
一、特质方差 | 第45页 |
二、帝国缔造 | 第45-46页 |
三、声誉和职业担忧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多元化的代理理论动机 | 第48-50页 |
一、风险降低解释 | 第48-49页 |
二、追求私利解释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多元化、最优契约与公司治理 | 第50-60页 |
一、激励与风险的权衡 | 第50-51页 |
二、多元化与最优契约 | 第51-58页 |
三、多元化与公司治理 | 第58-60页 |
第四节 激励、公司治理与多元化折价的实证关系 | 第60-62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多元化、多元化折价与内部资本市场 | 第63-81页 |
第一节 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基本差异 | 第63-66页 |
一、简单例子:乐善好施的 CEO只看管一个分支机构 | 第63-64页 |
二、更有趣的例子:乐善好施的CEO看管多个分支机构 | 第64-65页 |
三、CEO本身是一个代理人 | 第65-66页 |
第二节 无效率的内部资本市场 | 第66-71页 |
一、寻租与两层代理 | 第66-67页 |
二、SS模型:分支机构寻租与无效率投资 | 第67-71页 |
第三节 有效率的内部资本市场 | 第71-76页 |
一、“更精明用钱”效应 | 第71-72页 |
二、胜者挑选模型:最优多元化规模和范围 | 第72-76页 |
第四节 内部资本市场的理论整合 | 第76-77页 |
第五节 内部资本市场与多元化关系的实证结果 | 第77-78页 |
第六节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与代理理论的比较 | 第78-81页 |
第六章 系统性差异、交易前折价与最优多元化 | 第81-100页 |
第一节 多元化企业与专业化企业的系统性差异 | 第81-83页 |
第二节 交易前折价 | 第83-86页 |
第三节 内生多元化与最优多元化 | 第86-98页 |
一、内生多元化 | 第87-88页 |
二、最优多元化 | 第88-98页 |
第四节 多元化、规模与生产率的实证关系 | 第98页 |
第五节 理论比较:代理、内部资本市场与最优多元化 | 第98-100页 |
第七章 选择偏差与度量误差 | 第100-115页 |
第一节 选择偏差及其纠正方法 | 第100-107页 |
一、工具变量法 | 第100-102页 |
二、倾向分数法 | 第102-105页 |
三、交叉补贴研究中的选择偏差 | 第105-107页 |
第二节 度量误差 | 第107-113页 |
一、报告误差 | 第107-108页 |
二、度量误差与 EW估计量 | 第108-113页 |
第三节 评价 | 第113-115页 |
第八章 多元化理论拓展:基于中国的现实 | 第115-133页 |
第一节 投资者保护理论 | 第115-124页 |
一、投资者保护的理论渊源 | 第116-119页 |
二、投资者保护与证券市场关系研究 | 第119-123页 |
三、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保护问题 | 第123-124页 |
第二节 企业多元化的代理模型拓展 | 第124-130页 |
一、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关系 | 第124-125页 |
二、控股股东多元化动机代理模型构建 | 第125-128页 |
三、模型的现实解释力 | 第128-129页 |
四、投资者保护与内外部资本市场 | 第129-130页 |
第三节 资源时变的最优多元化理论拓展 | 第130-133页 |
第九章 企业多元化与多元化折价:中国数据的检验 | 第133-148页 |
第一节 中国行业分类标准与多元化度量 | 第133-134页 |
第二节 横截面数据的实证检验 | 第134-140页 |
一、多元化折价 | 第135-137页 |
二、企业绩效与多元化经营 | 第137-140页 |
第三节 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 第140-146页 |
一、数据 | 第141-143页 |
二、托宾q、管理激励与股东控制权的实证检验 | 第143-145页 |
三、多元化、管理激励与股东控制权的实证检验 | 第145-146页 |
第四节 未来研究方向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9页 |
后记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