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形象策划的理论和实践--以重庆武隆仙女山景区为例
绪论 | 第1-14页 |
第一章 基本理论 | 第14-31页 |
一、旅游地形象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旅游地形象的构成 | 第15页 |
三、旅游地形象的特征 | 第15-17页 |
(一) 多元性 | 第15-16页 |
(二) 片面性 | 第16页 |
(三) 动态性 | 第16页 |
(四) 整体性 | 第16-17页 |
(五) 层次性 | 第17页 |
(六) 感知性和不可感知性 | 第17页 |
四、旅游地形象的形成及规律 | 第17-24页 |
(一) 形成过程 | 第17-19页 |
(二) 旅游地形象应遵循的规律 | 第19-24页 |
五、旅游地形象的测量方法 | 第24-31页 |
(一) 基于旅游地形象构成要素的测量 | 第24-26页 |
(二) 基于旅游地形象形成过程的测量 | 第26-28页 |
(三) 基于市场细分的测量 | 第28-29页 |
(四) 结构法与非结构法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旅游地形象定位 | 第31-36页 |
一、定位理论及其条件 | 第31页 |
二、竞争者分析 | 第31-32页 |
三、形象定位策略 | 第32-34页 |
(一) 领先定位 | 第32页 |
(二) 比附定位 | 第32-33页 |
(三) 逆向定位 | 第33页 |
(四) 空隙定位 | 第33-34页 |
(五) 重新定位 | 第34页 |
四、旅游地形象主题口号设计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旅游地形象设计 | 第36-40页 |
一、企业形象识别系统 | 第36页 |
二、人—地感知形象识别系统 | 第36-38页 |
(一) 理念形象(MI) | 第36-37页 |
(二) 视觉形象(VI) | 第37-38页 |
三、人—人感知形象识别系统 | 第38-40页 |
(一) 行为形象(BI)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旅游地形象传播 | 第40-47页 |
一、传播的内在机制 | 第40-47页 |
(一) 传播者分析 | 第40页 |
(二) 传播内容分析 | 第40-41页 |
(三) 传播媒介的选择 | 第41-42页 |
(四) 传播障碍 | 第42-43页 |
(五) 形象传播策略 | 第43-47页 |
第五章 案例研究 | 第47-66页 |
一、仙女山景区概况 | 第47页 |
二、旅游地形象测量 | 第47-56页 |
(一) 基于旅游形象构成要素的测量 | 第47-50页 |
(二) 基于旅游地形象形成过程的测量 | 第50-53页 |
(三) 基于市场细分的测量 | 第53-55页 |
(四) 结构法与非结构法 | 第55-56页 |
三、景区旅游形象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四、仙女山景区旅游形象定位 | 第57-60页 |
(一) 竞争者分析 | 第57-59页 |
(二) 形象定位及口号 | 第59-60页 |
五、仙女山旅游形象设计方案 | 第60-63页 |
(一) 理念形象设计 | 第60页 |
(二) 视觉形象设计 | 第60-62页 |
(三) 行为形象设计 | 第62-63页 |
六、仙女山旅游形象传播方案 | 第63-66页 |
(一) 传播者的选择 | 第63-64页 |
(二) 传播内容的选择 | 第64页 |
(三) 传播策略的选择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声明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