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1页 |
1.1 论题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论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第2章 概述 | 第11-28页 |
2.1 概念 | 第11-18页 |
2.1.1 预审概念的界定 | 第11-15页 |
2.1.2 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5-17页 |
2.1.3 预审的历史渊源以及在各国的发展状况 | 第17-18页 |
2.2 比较视野中的预审程序 | 第18-28页 |
2.3.1 英美法系预审程序概述 | 第18-23页 |
2.3.2 大陆法系预审程序概述 | 第23-28页 |
第3章 预审程序的法理基础 | 第28-54页 |
3.1 预审的法律性质——程序性司法审查机制 | 第28-33页 |
3.1.1 程序性司法审查浅论 | 第28-30页 |
3.1.2 预审作为程序性司法审查机制的体现 | 第30-33页 |
3.2 预审程序的价值和功能 | 第33-43页 |
3.2.1 预审程序的价值 | 第33-39页 |
3.2.2 预审程序的功能 | 第39-43页 |
3.3 预审程序的基本原则 | 第43-54页 |
3.3.1 平等参与原则 | 第44-47页 |
3.3.2 适度对抗原则 | 第47-48页 |
3.3.3 审查公开原则 | 第48-50页 |
3.3.4 特殊原则 | 第50-54页 |
第4章 预审制度的实施 | 第54-75页 |
4.1 预审的启动 | 第54-57页 |
4.1.1 预审启动的主体标准 | 第54-56页 |
4.1.2 预审启动的客体标准 | 第56-57页 |
4.2 预审的运行 | 第57-66页 |
4.2.1 预审程序的审查内容 | 第57-59页 |
4.2.2 预审的审查方式 | 第59-61页 |
4.2.3 预审的运行模式 | 第61-65页 |
4.2.4 各国预审程序的运行 | 第65-66页 |
4.3 预审的终结 | 第66-72页 |
4.3.1 预审终结的裁判结果 | 第67-69页 |
4.3.2 预审终结的法律救济 | 第69-72页 |
4.4 预审的配套刑事诉讼制度——证据开示 | 第72-75页 |
第五章 我国预审程序的缺失与构建 | 第75-88页 |
5.1 我国预审程序的缺失 | 第75-79页 |
5.1.1 庭前审查程序不是预审程序 | 第75-77页 |
5.1.2 我国审前程序的结构缺失 | 第77页 |
5.1.3 我国预审程序缺失的原因 | 第77-79页 |
5.2 我国设立预审程序的必要性、困难性以及可行性 | 第79-83页 |
5.2.1 我国设立预审程序的必要性 | 第79-81页 |
5.2.2 我国设立预审程序的困难性 | 第81页 |
5.2.3 我国设立预审程序的可行性 | 第81-83页 |
5.3 构建我国预审制度的初步设想 | 第83-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注释 | 第90-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著作图书文献 | 第96-97页 |
翻译图书文献 | 第97-99页 |
学术刊物文献 | 第99-100页 |
学位论文类参考文献 | 第100-101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103页 |
学术动态及论文创新点 | 第103-105页 |
声明 | 第105-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