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 第1-10页 |
二、大众文化时代知识分子的当下困境 | 第10-19页 |
(一) 大众文化时代的社会特征 | 第10-12页 |
1、知识去魅与鸿沟消弭 | 第10-11页 |
2、视觉狂欢与世俗享乐 | 第11页 |
3、机械复制与文化快餐 | 第11-12页 |
(二) 文化场域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 第12-14页 |
(三) 大众文化时代知识分子文化资本的缺失 | 第14-19页 |
1、文化资本及其对社会地位的影响 | 第14-15页 |
2、文字时代知识分子对文化资本的绝对占有 | 第15-17页 |
3、后文字时代/大众文化时代知识分子文化资本的缺失 | 第17-19页 |
三、大众文化时代知识分子的角色焦虑 | 第19-28页 |
(一) 立法者角色的隐退 | 第19-22页 |
(二) 大众文化时代知识分子的角色分化 | 第22-24页 |
1、官僚知识分子 | 第22页 |
2、公共知识分子 | 第22-23页 |
3、媒介知识分子 | 第23页 |
4、专业知识分子 | 第23-24页 |
(三) 与大众文化互动中的知识分子典型 | 第24-28页 |
1、与大众传媒联姻—媒介知识分子 | 第24-26页 |
2、回避大众文化—专业知识分子 | 第26-28页 |
四、大众文化时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 第28-41页 |
(一) 坚持批判的立场 | 第28-32页 |
1、文化批判 | 第28-29页 |
2、社会批判 | 第29-32页 |
3、自我批判 | 第32页 |
(二) 多元文化中的价值立场 | 第32-35页 |
1、采取宽容和亲善的态度,提升大众文化的人文价值 | 第33页 |
2、雅俗共赏,构建“无墙博物馆” | 第33-34页 |
3、保持精英文化的纯粹性,提高知识分子群体的学术水平 | 第34-35页 |
(三) 构建以专业介入公共的知识分子的理想类型 | 第35-41页 |
1、构建知识分子理想类型的可能性 | 第36-38页 |
2、构建知识分子理想类型的现实性 | 第38-40页 |
3、构建知识分子理想类型的艰巨性 | 第40-41页 |
五、结语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