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再审程序的反思与重构
引 言 | 第1-8页 |
第一章 概 述 | 第8-22页 |
一、 刑事再审程序的制度渊源 | 第8-12页 |
(一) 古代社会 | 第8-9页 |
(二) 清末、民国再审立法 | 第9页 |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再审制度 | 第9-10页 |
(四) 建国后再审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 第10-12页 |
二、 现行刑事再审程序的原则 | 第12-14页 |
(一)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 第13页 |
(二) 实行全面审查 | 第13-14页 |
三、 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制度弊端 | 第14-22页 |
(一) 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 | 第15-16页 |
(二) 检察院抗诉权不受限制 | 第16-17页 |
(三) 再审理由过于原则,而且主观化 | 第17-18页 |
(四) 再审管辖存在的结构性缺陷 | 第18-20页 |
(五) 再审时限及次数缺乏规范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英美和大陆法系刑事再审制度 | 第22-35页 |
一、 两大法系国家再审制度介绍 | 第22-28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刑事纠错程序 | 第22-24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刑事再审制度 | 第24-28页 |
二、 两大法系国家的再审理念 | 第28-32页 |
(一) 一事不再理原则 | 第29-30页 |
(二)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 | 第30-32页 |
三、 两大法系国家再审制度比较 | 第32-35页 |
(一) 发起主体 | 第32页 |
(二) 再审理由 | 第32-33页 |
(三) 管辖方式 | 第33页 |
(四) 法律效力 | 第33页 |
(五) 改判原则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构建我国有限再审的法理思考 | 第35-45页 |
一、 重塑我国再审程序的价值理念 | 第35-39页 |
(一) 明确司法公正是诉讼的最高价值理念 | 第35-36页 |
(二) 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 | 第36-37页 |
(三) 确立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司法民主理念 | 第37页 |
(四) 树立居中裁判的被动司法理念 | 第37-38页 |
(五) 纠正“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传统观念 | 第38-39页 |
二、 明确再审改革的指导原则 | 第39-40页 |
(一) 有限再审原则 | 第39页 |
(二) 再审之诉原则 | 第39-40页 |
(三) 再审回避原则 | 第40页 |
三、 正确认识再审程序的法理基础 | 第40-45页 |
(一) 再审程序受到既判力的约束 | 第40-42页 |
(二) 再审程序应兼顾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 | 第42-43页 |
(三) 再审程序应平衡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冲突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制度构想 | 第45-57页 |
一、 再审程序提起主体的定位 | 第45-49页 |
(一) 取消法院自行决定再审权 | 第46-47页 |
(二) 检察机关抗诉权之限定 | 第47-48页 |
(三) 确立当事人再审诉权 | 第48-49页 |
二、 再审事由确立的原则 | 第49-52页 |
三、 再审案件的管辖规则 | 第52-54页 |
(一) 申请再审 | 第53-54页 |
(二) 抗诉再审 | 第54页 |
四、 再审案件的审理及裁判 | 第54-57页 |
(一) 审判方式之选择 | 第54-56页 |
(二) 裁判效力 | 第56-57页 |
结 语 | 第57-58页 |
参考资料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