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论文--原子核物理学论文

核衰变数据评价及应用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引言第12-14页
2 放射性衰变的一般规律第14-18页
 2.1 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第14页
 2.2 原子核衰变方式第14-16页
  2.2.1 基本衰变第14-15页
  2.2.2 复合衰变第15-16页
 2.3 放射性核素的指数衰变规律第16页
 2.4 衰变常数、半衰期与平均寿命第16-17页
 2.5 分支衰变第17-18页
3 原子核衰变基本理论及评价计算方法第18-66页
 3.1 原子核稳定性与原子核的结合能第18-19页
 3.2 原子核衰变过程第19-21页
  3.2.1 母核发射粒子第19页
  3.2.2 子核退激第19-20页
  3.2.3 衰变引起的原子辐射过程第20-21页
 3.3 衰变能第21-24页
  3.3.1 Q值的计算第21-23页
  3.3.2 单次衰变放出的能量第23-24页
 3.4 发射粒子与反冲核的能量第24-35页
  3.4.1 两体衰变过程第24-28页
  3.4.2 三体衰变过程第28-34页
  3.4.3 几种主要衰变方式下的能量分配第34-35页
 3.5 γ射线的能量与原子核能级跃迁能量第35-37页
 3.6 内转换电子的能量第37-38页
 3.7 内转换电子对的能量第38-39页
 3.8 能量平衡原理第39-40页
 3.9 能级能量计算第40-41页
 3.10 相对强度、绝对强度、发射几率、归一化因子第41页
 3.11 内转换系数与内转换电子强度第41-43页
  3.11.1 内转换系数第42页
  3.11.2 内转换系数计算第42页
  3.11.3 内转换电子的相对强度计算第42-43页
  3.11.4 内转换电子绝对强度计算第43页
 3.12 强度平衡原理第43-46页
  3.12.1 发射粒子的绝对强度第45-46页
 3.13 γ-射线绝对强度第46页
 3.14 γ射线强度归一化因子的计算第46-54页
  3.14.1 由实验测量特征γ射线绝对强度第46页
  3.14.2 已知衰变到基态的粒子的相对强度和跃迁到基态的所有射线的相对强度第46-47页
  3.14.3 已知衰变到基态的粒子的绝对强度和跃迁到基态的所有γ射线的相对强度第47页
  3.14.4 已知衰变到激发态的粒子的绝对强度和跃迁到基态的所有γ射线的相对强度第47-48页
  3.14.5 从初级γ射线计算同质异能跃迁的γ射线强度归一化因子第48-49页
  3.14.6 从ε+β~+衰变的湮没辐射γ~2强度测量进行的计算第49-51页
  3.14.7 从ε+β~+衰变的K-X射线强度测量进行的计算第51-53页
  3.14.8 与γ射线符合的K-X射线强度测量进行的计算第53-54页
  3.14.9 分支衰变情况下的归一化因子的计算第54页
 3.15 γ射线绝对强度计算第54页
 3.16 正负电子湮没辐射能量第54-55页
 3.17 正负电子湮没辐射强度第55页
 3.18 X射线的能量和强度第55-63页
  3.18.1 X射线能量计算第55-57页
  3.18.2 X射线强度计算第57-63页
 3.19 AUGER电子能量和强度第63-66页
  3.19.1 Auger电子标识第63-64页
  3.19.2 Auger电子能量第64页
  3.19.3 Auger电子强度第64-66页
4 核衰变数据评价推荐程序功能及流程第66-72页
 4.1 核衰变数据评价推荐程序功能简介第66-69页
  4.1.1 FMTCHK第66页
  4.1.2 HSICC第66-67页
  4.1.3 GTOL第67页
  4.1.4 LOGFT第67-68页
  4.1.5 GABS第68页
  4.1.6 RADLST第68页
  4.1.7 ENSDAT第68-69页
 4.2 核衰变数据评价推荐流程第69-72页
5 核衰变纲图编写出版系统简介第72-76页
 5.1 目的第72页
 5.2 主要工作流程第72-73页
 5.3 主要程序及功能第73-74页
  5.3.1 RADLST第73页
  5.3.2 ENSDAT第73页
  5.3.3 CRODWT第73页
  5.3.4 PSCorrect第73-74页
 5.4 特点第74-76页
6 应用实例与特点第76-98页
 6.1 ~(211)Po α衰变(T_(1/2)=0.516S)数据计算步骤及结果第76-82页
 6.2 ~(177)Yb β~-衰变数据计算步骤及结果第82-88页
 6.3 ~(132)CsEC衰变(T_(1/2)=6.479D)数据计算步骤及结果第88-95页
 6.4 推荐的核衰变数据比较第95页
 6.5 推荐的核衰变纲图比较第95-96页
 6.6 本论文方法的特点第96-98页
7 总结第98-101页
附录1 RADLST程序输入数据第101-110页
附录2 两体衰变与三体衰变的能量分配第110-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人为本与高等教育创新主体的塑造
下一篇:数字商品交易协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