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文献综述 | 第7-9页 |
前言 | 第9页 |
一、 中等师范学校师德教育的含义、目标及意义 | 第9-21页 |
(一) 中等师范学校师德教育的含义及其过程 | 第9-13页 |
1 、 中等师范学校师德教育的含义 | 第10页 |
2 、 中等师范学校师德教育过程 | 第10-13页 |
(二) 中等师范学校师德教育的目标层次 | 第13-17页 |
1 、 基础目标--注重礼仪、遵守公德 | 第14-16页 |
2 、 核心目标--遵守职业道德 | 第16页 |
3 、 理想目标--塑造教师人格 | 第16-17页 |
(三) 中等师范学校师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7-21页 |
1 、 中等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决定必须加强师德教育 | 第17-18页 |
2 、 中师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和所肩负的社会职责决定必须加强其师德教育 | 第18-21页 |
3 、 加强师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 第21页 |
4 、 中师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决定要加强其师德教育 | 第21页 |
二、 中等师范学校师德教育现状 | 第21-31页 |
(一) 中等师范学校师德教育取得的成就 | 第22-23页 |
1 、 注重教师的师表教育 | 第22页 |
2 、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中师生的师德教育 | 第22-23页 |
3 、 多数中师毕业生能较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 | 第23页 |
(二) 中等师范学校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3-28页 |
1 、 学校注重学生常规教育,忽视师德教育 | 第23-24页 |
2 、 多数中师生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不足 | 第24页 |
3 、 课程设置欠科学,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失衡 | 第24-25页 |
4 、 师德教育缺乏实践环节,教育效果不理想 | 第25页 |
5 、 部分中师生为人师表的“师表”意识差 | 第25-26页 |
6 、 已毕业的中师生的师德现状令人担忧 | 第26-28页 |
(三) 中等师范学校师德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28-31页 |
1 、 教育主管部门对师德教育规划落实不到位 | 第28页 |
2 、 部分中等师范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发生了偏离 | 第28-29页 |
3 、 部分教师道德素养不高对中师生带来不良影响 | 第29页 |
4 、 社会转型影响中师生的不良价值定位 | 第29-30页 |
5 、 小学教师尚未成为人们青睐的职业 | 第30页 |
6 、 生源素质差就业也难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三、 加强新世纪中等师范学校师德教育的对策 | 第31-44页 |
(一) 树立高起点、高标准的师德教育理念 | 第31-33页 |
1 、 树立师德教育的价值观 | 第31-32页 |
2 、 树立师德教育的整体观 | 第32页 |
3 、 树立师德教育的践行观 | 第32-33页 |
(二)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师德教育“四化” | 第33-35页 |
1 、 上好《师德常识》课,使师德教育系统化 | 第33-34页 |
2 、 制定完整的师德教育计划,使师德教育规范化 | 第34页 |
3 、 建立和完善师德教育的评价、约束机制,使师德教育制度化 | 第34页 |
4 、 开展师德教育研究,推进师德教育科学化 | 第34-35页 |
(三) 与时俱进,优化师德教育内容 | 第35-39页 |
1 、 加强教育法规教育,增强“依法执教”意识 | 第35-36页 |
2 、 强化师德规范教育,提高“以德治教”的素质 | 第36-37页 |
3 、 培养“师范人格”,提升师德境界 | 第37-39页 |
(四) 拓展师德教育载体,挖掘师德资源 | 第39-44页 |
1 、 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 | 第39页 |
2 、 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师范”氛围 | 第39-40页 |
3 、 开辟网络师德教育平台,创新师德教育手段 | 第40-41页 |
4 、 丰富师德实践途径,提高中师生的师德行为能力 | 第41页 |
5 、 加强中等师范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职工共同参与的隐性教育力量 | 第41-4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