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9-25页 |
·枯草芽孢杆菌防病特性 | 第9-10页 |
·苏云金杆菌的主要特性 | 第10-11页 |
·内生细菌的主要优良特性 | 第11页 |
·转基因产品的风险 | 第11-13页 |
·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 第12页 |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12页 |
·对人健康的影响 | 第12-13页 |
·原生质体融合研究现状 | 第13-25页 |
·影响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因素 | 第14-16页 |
·培养基 | 第14-15页 |
·生长期 | 第15页 |
·酶及酶解的条件 | 第15-16页 |
·原生质体的保存对再生的影响 | 第16页 |
·原生质体融合的诱导 | 第16-18页 |
·融合子的筛选及培养 | 第18-20页 |
·利用营养缺陷型 | 第18页 |
·利用抗药性 | 第18-19页 |
·利用原生质体灭活 | 第19页 |
·利用荧光染色 | 第19-20页 |
·原生质体的培养 | 第20页 |
·融合子的鉴定 | 第20-21页 |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应用 | 第21-25页 |
·遗传物质的转移 | 第21页 |
·工业生产的应用 | 第21-22页 |
·农业生产中应用 | 第22-23页 |
·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5-32页 |
·材料 | 第25-26页 |
·菌株 | 第25页 |
·培养基 | 第25页 |
·测定生物学特性所需的材料 | 第25页 |
·药品及试剂 | 第25-26页 |
·方法 | 第26-32页 |
·亲本菌株的遗传标记 | 第26-27页 |
·酶解前亲本菌株的计数 | 第27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7页 |
·厡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 | 第27-28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28-29页 |
·稳定融合子的筛选 | 第29页 |
·融合子杀虫活性的测定 | 第29页 |
·融合子Vip3A基因的检测 | 第29-30页 |
·融合子内生能力的测定 | 第30-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5页 |
·BS-2菌株诱导抗性前后拮抗性的对比 | 第32页 |
·WB_7菌株诱导抗性前后拮抗性的对比 | 第32-33页 |
·诱导抗性前后亲本菌株之间拮抗性的对比 | 第33-34页 |
·酶解前菌体计数及酶解进程的观察 | 第34页 |
·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再生率及最佳酶解浓度的计算 | 第34-40页 |
·酶解浓度和酶时间与原生质体形成的关系 | 第34-37页 |
·原生质体形成率的计算 | 第37-38页 |
·原生质体再生 | 第38-40页 |
·融合子的筛选 | 第40-41页 |
·稳定融合子的筛选 | 第41-42页 |
·融合子杀虫活性的测定 | 第42-43页 |
·融合子Vip3A基因的检测 | 第43-44页 |
·菌株内生能力的测定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9页 |
·对亲本菌株进行遗传标记后影响拮抗性的可能的原因 | 第45页 |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时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可能原因 | 第45-46页 |
·影响原生质体融合的因素 | 第46-47页 |
·稳定融合子的筛选 | 第47页 |
·影响稳定融合子拮抗性及杀虫活性的可能的原因 | 第47-48页 |
·Vip3A基因的检测 | 第48页 |
·影响内生能力的原因 | 第48-49页 |
5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1 配养基配方 | 第58页 |
2 缓冲液及试剂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