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6-40页 |
| 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6-7页 |
| 2 技术路线 | 第7页 |
| 3 转基因牧草的研究进展 | 第7-13页 |
| ·抗虫基因 | 第8-9页 |
| ·抗病毒基因 | 第9-11页 |
| ·抗除草剂基因 | 第11-12页 |
| ·抗逆基因 | 第12页 |
| ·改良牧草品质基因 | 第12-13页 |
| 4 柱花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5 抗旱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4-27页 |
| ·我国干旱概况 | 第14页 |
|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 第14-15页 |
| ·植物的抗旱性 | 第15-16页 |
| ·植物抗旱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原理 | 第16-22页 |
| ·植物抗旱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 6 海藻糖及海藻糖合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7-40页 |
| ·海藻糖的来源 | 第27页 |
| ·海藻糖的理化性质 | 第27-28页 |
| ·海藻糖的生物合成 | 第28-31页 |
| ·干燥胁迫下生物体细胞内海藻糖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 ·海藻糖对生物的保护作用 | 第32-36页 |
| ·海藻糖的抗逆分子机理 | 第36-37页 |
| ·海藻糖的应用前景 | 第37-38页 |
| ·海藻糖合酶基因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38-40页 |
|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 第40-50页 |
| 1 材料与试剂 | 第40页 |
| ·质粒及菌种 | 第40页 |
| ·试剂 | 第40页 |
| 2 柱花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0-43页 |
| ·培养基的配置见表3、4 | 第40-41页 |
| ·无菌苗培养 | 第41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1-42页 |
| ·苗分化 | 第42页 |
| ·生根培养 | 第42-43页 |
| ·再生植株移栽 | 第43页 |
| 3 柱花草遗传转化影响因子的研究试验 | 第43-44页 |
| ·柱花草外植体对PPT的耐性试验 | 第43页 |
| ·Car(羧苄青霉素)浓度对农杆菌的抑制效应 | 第43页 |
| ·农杆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 4 海藻糖合酶基因遗传转化柱花草 | 第44-45页 |
| ·农杆菌菌液的准备 | 第44页 |
| ·叶盘法转化 | 第44-45页 |
| ·愈伤组织转化法 | 第45页 |
| ·转化体的抗性筛选 | 第45页 |
| 5 转化植株的检测 | 第45-50页 |
| ·植物总DNA的提取 | 第45-46页 |
| ·PCR检测 | 第46-47页 |
| ·转化植株的PCR-Southern杂交 | 第47-50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 1 柱花草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50-51页 |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50页 |
| ·苗分化 | 第50-51页 |
| ·生根培养及移栽 | 第51页 |
| 2 柱花草遗传转化的影响因子 | 第51-53页 |
| ·柱花草外植体对PPT的耐性 | 第51-52页 |
| ·Car(羧苄青霉素)浓度对农杆菌的抑制效应 | 第52页 |
| ·农杆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52-53页 |
| ·转化植株的抗性筛选 | 第53页 |
| 3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结果 | 第53-54页 |
| 4 转化植株的PCR-Southern blot检测 | 第54-56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6-59页 |
| 1 转基因热带牧草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 第56-57页 |
| 2 柱花草遗传转化中的影响因素 | 第57-58页 |
| ·外植体再生细胞的起源 | 第57页 |
| ·培养方法对转化的影响 | 第57页 |
| ·不同抗性筛选药物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 3 本试验研究的后续工作 | 第58-59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59-60页 |
| 图片及说明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